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社會萬象

互聯網身后事:我的QQ微博微信支付寶能傳家嗎?

來源: 中國新聞網  
2019-05-07 08:52:57
分享:

  【民生調查局】

  編者按:

  這里是民生調查局,見人所未見,調查民生之變。關注你想關注的、你沒關注的,調查你想看的、未看到的。

  在網絡流行語中,有這樣一個句式“你想把我笑死,好繼承我的王者榮耀/表情包”。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畢竟生老病死是逃不過的自然規律。

  在我們死后,QQ微信微博支付寶帳號會怎么樣?我們該如何處理放滿文件的云盤、辛辛苦苦修煉的游戲帳號?這些曾經是數字財產的信息,在我們身后就變成了數字遺產。它們曾經屬于我,但真的可以傳給后人嗎?

  數字遺產是什么?

  日本NHK電視臺《close-up現代+》的一項調查顯示,55%的日本網友對如何處理數字遺產感到不安。同時,95.2%的網友不知道該拿數字遺產怎么辦。

  什么是數字遺產?早在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在《保存數字遺產憲章》中給出了解答——個人在網絡上的信息包括文本、數據庫、照片、軟件、網頁等,都是數字遺產。

  大致上,數字遺產可以分成物質和精神兩類。物質數字遺產指的是跟錢直接掛鉤的,比如支付寶余額、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精神的則是社交帳號、個人文件等。

  前者以現實財富作為基礎,后者則牽涉到逝者個人以及帳號內聯系人的隱私,對于這類遺產的處理,目前尚無定論。

  父母有權繼承兒女的帳戶嗎?

  隨著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用戶生命走向終結,如何處理數字遺產,尤其是帳戶類的數字遺產就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

  2018年7月,德國聯邦最高法院的一紙判決引來全球關注:一對德國夫婦獲得了其已故女兒的社交媒體帳號繼承權。為獲得這一判決結果,這場官司已經打了五年。

  2012年,一名15歲的女孩在柏林遭地鐵碾軋身亡。她的父母懷疑女兒受到欺凌,申請進入逝者的Facebook帳號查看信息,但帳號已經被鎖定,于是他們將Facebook告上了法庭。

  官司幾經波折:2015年法院要求Facebook提供女生的相關數據;2017年,柏林上訴法庭認為,網絡帳戶的隱私受憲法的保護;2018年7月12日,德國聯邦法院最終裁定,Facebook必須允許女孩的父母作為帳戶繼承人進入。

  基于情感因素,人們可能會支持這對父母,但對互聯網企業來說,一旦允許他人調取用戶數據信息,就意味著巨大的法律和道德風險。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告訴記者:“社交帳戶包含大量個人及相關聯系人的隱私,而隱私權受憲法保護,司法上優先于家屬提出的訴求。從情感價值來說,帳戶遺產是家屬寄托哀思的方式,因此在未來的實踐中應該盡量在保障用戶隱私和家屬情感訴求之間取得平衡。”

  也正因此,Facebook和谷歌等互聯網巨頭近年都推出了代理人的服務,允許用戶在生前設置管理人,以處理身后的數字遺產,只是權限并不包括查閱個人聊天記錄等隱私信息。

  相比之下蘋果公司則顯得“不近人情”,除了在iCloud規定“不得與他人共享您的帳戶和/或密碼細節”,還特地注明了“無尚存者取得權”,也就是在帳戶持有者去世后,蘋果將會終止iCloud帳戶并刪除所有內容。

  QQ微信微博能傳家嗎?

  前不久QQ推出注銷功能時,不少網友表示“QQ里都是青春,不但不會注銷,還要傳給孩子”。不過如果按照現有規定,這一愿望可能要落空了。

  王四新教授告訴記者,和傳統遺產不同,帳戶類數字遺產依賴第三方提供平臺和服務,產權并不獨立。“目前較為普遍的做法是用戶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具體操作上還是要看用戶和平臺的協商。”

  記者梳理發現,根據微博用戶協議,如果在連續90天不使用,微博有權對帳號進行處置,包括回收昵稱、回收帳號、停止提供服務等。

  @微博客服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微博客服的一條針對去世博主被盜的微博顯示,在親屬提供相關證明后,可以幫助找回死者帳號,甚至移交給新的持有人。

  微信和QQ用戶協議相關條款顯示,用戶只有帳號的使用權,所有權歸騰訊;用戶不能把帳號轉讓給別人;帳號長期不登錄,騰訊有權收回。如果帳號里有錢,繼承人可以聯系客服,在提交相關證明(如身份證、死亡證明、關系證明等)后繼承帳戶里的錢。

  也就是說,除了余額,理論上你的微博QQ微信帳號本身是不能作為傳家寶留給子女的。

  實現“數字永生”,可能嗎?

  在英劇《黑鏡》中,女友為緩解男友去世的悲痛,利用他遺留的數據,用人工智能模擬出“男友”。這個“男友”有著和真正的男友一樣的語調,開同樣的玩笑,就仿佛是以數字形式活在了虛擬空間。這就是數字遺產更高級的應用——“數字永生”。

  在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李兆欣看來,《黑鏡》中搜集足夠的數據,重建逝者虛擬形象乃至模仿其思維模式的設想在未來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事實上,《紐約時報》記者詹姆斯便通過類似技術與因癌癥過世的父親進行過虛擬對話。在父親還在世時,詹姆斯將父親的聲音錄制下來,并建立了父親生平的語料庫,機器人通過分析和計算進行模擬,一家人可以隨時與這個“永生”的父親聊天,以慰哀思。

  2015年2月,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出生于1981年的俄羅斯工程師Roman去世。他并沒有在社交網絡上留下太多供朋友回憶的信息,但卻留下了大量的短信和照片。

  為了紀念他,任職于人工智能Luka公司的好朋友Kuyda取得了親朋的支持,把搜集來的他生前8000條不同領域的聊天信息加入到機器人項目里。經過深度學習等訓練,2017年發布的機器人已經可以模擬Roman語氣與人類對話。

  該讓逝者安息,還是換一種方式存續?

  親朋通過“數字永生”寄托哀思,看起來很美好,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此事所引發的爭議。

  反對者表示,首先Roman生前并不知曉自己的信息將會被用作制作機器人,其次考慮到就連陌生人都可以下載Luka去問Roman一些非常私密的話題,這樣的紀念方式是在干擾他死后的寧靜。

  無獨有偶,2019年埃航遇難女孩微博被網絡暴力圍攻,情況與Roman面臨的情況極為相似。

  2019年4月1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新浪微博宣布將收錄所有微博內容作為數字記憶和數字遺產進行保存。有科幻界人士表示,如果儲存的信息足夠豐富,利用存留的信息制作機器人,模擬用戶的語氣發微博也并非不可能。

  微博將作為數字遺產保存在國家圖書館

  網友的態度也兩極分化,有人欣喜:我們也算參加過國家工程了;有人憂慮:帳號里的秘密太多,就是死也要爬起來把數據格式化。

  這些爭議和案例都指向一個問題:把用戶生前的信息用于實現“數字永生”是對的嗎?

  對此,北航法學院講師王琦認為,網絡有能力讓人們生活的每一道蹤跡都保留下來,由此數字遺產也面臨暴露和被窺探的風險。

  他表示,消除人們生前在網絡世界的蹤跡,或者讓蹤跡保持不公開狀態,應該是一項法律對公民的基本保護。“數字遺產”中有逝者的“數字遺體”,這一“數字遺體”有望在通信保密制度和人格權保護制度下獲得永恒的安息。

  假如有一天,技術手段可以實現真正的“數字永生”,你會如何選擇?

關鍵詞:數字遺產,帳號責任編輯: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