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題:新國貨時代,還有哪些將超乎想象?——解碼“國潮”中的新制造(下)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似乎不經意間,國貨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晨光文具開啟了生活館、大白兔奶糖做起了唇膏彩妝、老干媽辣醬則以另一種形式登上了國際時裝周……集合了諸多創新的國貨正顛覆人們的想象。
是什么推動了國貨的變革?新國貨時代,還有哪些將超乎想象?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是什么讓國貨“火”起來?
皇錦首席圖案設計師王永芳很難想象,自己做了十幾年傳統紋樣整理復刻,會有一天設計起運動潮服。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永芳和團隊們將取材故宮的祥龍、七星等圖案重新設計打磨,繡在運動衛衣上。原本用來“投石問路”的嘗試成為“爆款”。短短幾天,首批上千件衛衣銷售一空。
“以前是做國貨,現在是玩國潮。”王永芳說,擁有文化積淀和年輕形態的國貨,正成為當前的時尚。
是什么讓國貨變成“國潮”?當制造業提質增效的迫切與市場不斷升級的需求“相遇”,便促成了這場“化學反應”。
創新,讓國貨于傳統中萌發新意。一邊是高成本、高庫存“頑疾”,一邊則是瞬息萬變的市場、愈加激烈的競爭。改變是每個制造商面臨的課題。引入“黑科技”、試水“新營銷”、融入文創、注入情懷……不斷嘗試與探索,繪就了國貨全新的面貌。
市場,讓國貨與消費者重新“相遇”。“以前總關注制造本身,現在則更看重‘吃喝玩樂’。”景德鎮陶瓷文化旅游發展集團董事長劉子力的一句玩笑話,道出了今天國貨身處的環境。消費升級既表現為對品質的提升,也包含了消費者對生活、情感等多方面訴求。引發情感共鳴、帶來快樂和美的享受,是國貨新“賣點”之一。從主打高端陶瓷到融入創意集市,景德鎮也從產業集群“變身”文化“IP”,煥發新生。
文化,讓國貨擁有全新空間。“國貨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中國服裝協會副秘書長杜巖冰認為,一方面,源自東方的美學和文化越來越受到全球矚目,另一方面,以90后為代表的新一代消費群體崛起,更加追逐有個性化、充滿文化自信的表達,融入了傳統、現代、多元文化內核的新國貨,開拓出新空間。
新國貨將推動哪些新變革?
國貨之變,也是經濟、社會之變。注入了全新內涵的國貨,正推動制造、消費、服務等諸多領域變革。
從大訂單到小生產的“新邏輯”。快,是很多國貨品牌最明顯的感觸。款式更新快、供需對接快、生產周期快。這樣的感受也從終端品牌逐步向產業鏈上游傳遞。
南山精紡公司是一家羊毛面料生產商。與過去大批量面料生產不同,如今的南山精紡不僅引入生態圈,和更多的下游廠商共同開發設計,并且利用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流行趨勢預測,指導生產。“節奏快了,小批量訂單多了,企業生產模式更智能,靈活度更高。”公司副總經理欒文輝說,需求倒逼下,企業“越做越透,越做越廣”。
從消費“網”到產業“網”的新探索。蘇寧將大數據對消費需求的預測傳遞給生產商,以定制化的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務;網易嚴選和制造工廠合作開發“新國貨”,美團點評開放平臺服務更多原創設計品牌……引入新理念、新模式,制造、消費甚至服務的邊界越發淡化。
國貨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年輕一代的文化認知、文化自信。抖音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臺上傳統文化相關短視頻超6500萬條,傳統文化成為抖音上的主流話題之一。
“‘國潮’是科技、制造對人文思想的展示,也是時下年輕人對內容和價值的呼喚。大量年輕人主動自愿地將時間和注意力投向傳統文化。”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霄鹍說。
用國貨“品格”釀造“國潮”風格
國貨中有情懷、有文化、有堅守、有創新。無論受眾群體、市場需求、流行趨勢等如何變幻,提及國貨,人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數不清的期待。
今天,國貨早已超越造物本身,成為生活方式、社會文化的縮影。同樣,對鍛造品質毫不松懈地追求、對文化傳播堅持不懈地創新、對弘揚工匠精神持之以恒地推進,市場中熱愛且追逐國貨的“風潮”必將持續下去。
把好質量。國貨之所以成為“國潮”,依靠的是消費者的認同和市場的信心,核心是質量。“不論用商業、科技、創意等如何‘加持’,質量不能做‘減法’。”杜巖冰說,品質是國貨底線,更是消費升級的根本要求。
做好文化。國貨在本土消費者心中的認知度提高,“走出去”的步伐加快。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多元文化,國貨的發展將擁有更強勁的動力。
守住精神。新國貨要站得穩、叫得響,精神內核不可或缺。“不僅要有追趕時尚、迅速應變的熱情,更要將品牌意識、工匠精神、民族品格融入國貨生產與創新,不斷提升內在價值,打造持久的中國品牌。”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