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村口。?
小小袁家村游人如織。
長城網訊(記者 信賀寧)2007年以前的袁家村,為解決溫飽,發(fā)展過傳統農業(yè);為致富,開辦過村辦企業(yè);年輕人為尋得好出路,外出打工掙錢……
而今天的袁家村,已然發(fā)展成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中國十大最有魅力休閑鄉(xiāng)村。2018年,全村接待國內外游客量達550萬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0萬元……
短短12年,這個僅有62戶286口人的小村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5月30日,長城新媒體記者探秘位于陜西省咸陽市唐昭陵腳下的“明星農村”——袁家村。
定位是鄉(xiāng)村旅游?破題是食品安全
臊子面、肉夾饃、酸辣粉……走在袁家村的小吃街上,各色美食的香味穿越古樸恬淡的古建筑撲面而來。
“這里匯集了近百種關中地區(qū)的特色美食,而且單店單品,無重復。”袁家村村主任助理師馨一介紹,2007年,袁家村現任黨支部書記郭占武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開始帶領村民圍繞民俗、美食,轉型發(fā)展農家樂,并打造了一條集中展示陜西傳統工藝的街區(qū)——康莊老街。2009年,在老街基礎上又延伸出一條小吃街。
“食品安全是生命線,必須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師馨一介紹,袁家村對小吃街的要求是:所有食品現做現賣,不允許隔夜;制作過程必須直觀展示給游客,不允許有暗檔和死角;大部分原材料必須從作坊里采購,其他食材要有透明的原材料供應鏈。
為了留住人 從陽光下到走到月光下
2010年,袁家村的游客接待量達100萬次。對于在發(fā)展民俗旅游方面率先起步成功的袁家村來說,如何把來參觀的游客從白天留到夜晚,是需要進一步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我們要讓袁家村從陽光下到走到月光下。”師馨一介紹,為滿足游客夜晚留宿,袁家村轉型升級,開始做鄉(xiāng)村度假,將農家樂改成農家客棧。截至目前,全村共有床位3000余張。“但是人住下來后又有問題,村里晚上黑漆漆的,游客即便留下來也無事可做。”師馨一說,為給游客夜生活做配套,2012年,袁家村打造了酒吧咖啡一條街,同時引導大學生、藝術青年參與發(fā)展主題街。
畢業(yè)于西安美術學院的楊陽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就是看到了袁家村的發(fā)展機遇和創(chuàng)業(yè)政策,在袁家村打造了以關中民俗蠟像為主題的一家名為“超凡蠟像館”的體驗館。
“我們的項目可以讓游客在袁家村體驗到更多旅游新業(yè)態(tài)。”楊陽告訴記者,在項目籌備初期,袁家村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和支持。截至目前,蠟像館已吸引數萬人進館參觀。
極具關中特色的茶鋪。
“進城”“出省” 延長生命線
“袁家村景區(qū)占地500畝,2018年,游客接待量達580萬人次。就旅游來說,已經接近天花板。”師馨一表示,為延長旅游產業(yè)生命線,袁家村依托已經打造出的休閑鄉(xiāng)村旅游品牌,發(fā)展出了“進城”“出省”兩條腿走路的產業(yè)發(fā)展模式。
師馨一介紹,一方面,袁家村在西安、咸陽等城市開了15家“袁家村城市體驗店”,主要銷售袁家村特色小吃以及袁家村牌特色農產品。目前,每個城市店的年產值能達3000萬左右。另一方面,通過十幾年的自我摸索,袁家村在總結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開始做管理模式的輸出。近年來,相繼在山西、河南、青海、湖北等省份建造袁家村。“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充分挖掘當地民俗特色的基礎上,發(fā)展符合當地特色的袁家村。”師馨一舉例說,陜西的袁家村是關中印象體驗地,讓游客體驗關中民俗,而在河南發(fā)展的就是“中原印象”,在青海是“河湟印象”。
“袁家村可復制,但不可簡單復制。”師馨一說。
“全民皆兵” 實現就地致富
“我們現在的日子過得好哩很!”說起自家的收入狀況,今年70歲的郭云錄精神抖擻、難掩興奮,“我家不僅開著農家樂,還在村里的8個合作社入了股,靠這兩樣收入,一年下來能掙個六七十萬元。”
在袁家村,郭云錄家的收入還僅處于中等水平。
“如果問袁家村做得好的是什么,就是鄉(xiāng)村振興。”師馨一告訴記者,袁家村村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兩個,一是農家樂的經營性收入,每戶每年大約能有30萬元的純利潤;一是把村里的優(yōu)勢產業(yè)做成合作社,讓村民入股分紅,實現全村共同致富。“自始至終,袁家村都在探索一種讓本地村民在不離開家、不離開地、不改變鄰里關系的基礎上,實現就地掙錢的發(fā)展模式。”
2007年以來,袁家村依托資源優(yōu)勢,挖掘民俗文化,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吸納就業(yè)3000多人,帶動周邊萬余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從2007年的1700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8600元增長到8.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