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子知(上海)
他從小患病致殘,無奈輟學,只能干簡單的農活兒,在山腳下放羊。面對命運的坎坷,他選擇與現實和解,用陽光和熱情來充實自己的內心。他,就是來自河南舞鋼李樓村的村民,39歲的李松山。面對命運的考驗,他為自己點亮了一盞燈,照亮了他原本并不完美的生活。(6月25日央視新聞客戶端)
李松山只是個在深山里放羊的農民,雖然沒有常人健康的身體,也沒有受過更高的教育,卻有詩歌創作的天賦,能夠在閑余之時作詩。面對這天上慢悠悠的云朵,他內心的詩情也慢慢鋪展開來。
李松山成為詩人,既是其天賦才情帶來的幸運,卻也與一個更大的不幸有關。
據媒體報道,盡管他從小就十分喜愛讀書,“但小學四年級時,因患腦膜炎落下后遺癥,影響到語言和行動能力而不得不輟學回家”。此后,李松山喪失了繼續求學的可能,身體的痛苦折磨著他,“只能幫父母做些簡單的農活、到山腳下放羊,成了他生活的全部。”
然而,現實的慘痛并沒有令他精神困厄。古人講“文章憎命達”,個體的現實不幸往往成為文藝創作的源泉,李松山也在內心深處找到了一處寧靜的桃花源。
他曾說:“面對羊群,山崗,這才是我的世界”,他還說:“我找到了一種愛好,就是翻翻書、寫寫詩。它(生活)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又給你打開了一扇窗。”看得出來,李松山對現實毫無怨氣,雖然命運對他很不公平,可他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在精神世界里尋求幸福的力量,獲得前行的動力。
李松山的故事給人很多感動,也給人不少啟發。相比之下,多數人的物質條件和健康狀況都比他要好,卻遠不如他內心強大,更難以獲得他內心的寧靜與美好。這是為何?是因為我們的欲望太強,以至于忽視了內心的感受?還是因為這世界太浮躁,以至于我們總是以他人的評價來看自己,卻不問問內心的聲音?
要尋找真正的幸福,不妨從李松山那里學點思路:從日常生活里開掘點滴美好,從精神世界里尋找幸福的來源。
一個人內心的成熟與強大決定了其人格層次,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身心健康。與其在世俗欲望中沉浮,不如逐步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桃花源,那是心靈寧靜的故鄉,也是美好情愫流淌的花園。
我們不必都像這個農民詩人一樣學會寫詩,但內心的詩情畫意卻是必要的,起碼當我們面對現實困厄的時候,能多一點精神的寬慰,能多一點心理的自愈,在尋常生活里努力品嘗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