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鳳池(上海)
這兩天,各地高考成績陸續發布,輿論場上刮起了一陣“學霸”風。這其中,廣西南寧二中的楊晨煜尤其讓人驚嘆。
語文140分,理綜290分,數學、英語兩科為滿分,總分730分,創下了廣西恢復高考以來理科總分最高分紀錄。有趣的是,他不僅成績驚人,長相也陽光帥氣,被網友們稱贊“學霸就算了,顏值還超高”。
人們自然也好奇什么樣的家庭,會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有網友爆料稱,“楊晨煜爸爸爺爺外公清華畢業,外婆北大奶奶復旦,媽媽上海交大畢業,屬學霸之家”。
不僅是“超級學霸”,而且是“祖傳的學霸”。這自然又加劇了輿論的熱議。人們從對一個“學霸”的贊嘆,變為對“學霸之家”的膜拜。不過,打臉來得太快。楊晨煜辟謠稱,網傳說法是謠言,父母都畢業于廣西本地學校,奶奶沒上過大學。
謠言就像肥皂泡,被戳破是遲早的事。但人們樂于相信、膜拜、傳播“學霸之家”的故事,背后的心理耐人尋味。
如果說對“學霸”的點贊,是對優秀下一代的欣賞,以及暗含對自家孩子些許的“恨鐵不成鋼”,那么對“學霸家庭”的贊嘆,則要復雜得多。它印證了“什么樣的家庭就會培養出什么樣的孩子”這一樸素認知,也反映出公眾對教育固化的擔憂與焦慮。
教育被視為實現階層上升的通道。即便“學霸家庭”是少數,對于多數普通和底層家庭而言,人們也難免有一種隱憂:這些家庭從幾代人之前就已經在教育上“領先”我們太多,他們的孩子也比我們的孩子有更多機會上名校,那我們這些家庭的出路在哪?孩子上名校會不會越來越難?
這是正常人都會有的思維,就好像一度流行的“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說法。而已經有一些調查研究表明,這種現象真的已經顯現。而越是經濟狀況不好的地區與家庭,教育改變個體和家庭命運的作用就越被放大。現實加劇了人們的擔心:教育這一通道,對于出身普通家庭乃至“寒門”的孩子來說,會不會越變越逼仄,最終成為特定群體的道具?
對此,首先需要理性對待。家庭對人的影響毋庸置疑,但是否到了起決定性作用,還有待商榷。比如,楊晨煜就表示,成績是努力所得。其班主任也稱,楊晨煜有天賦也很自律,晚自習比同學晚走。可見,這位“學霸”本身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品質。不能將其成績完全歸結于家庭,應當看到個體努力的成分。這,才是可以復制的成功。
二則,公眾的隱憂也需要有正面回應。近年來,已出臺一系列政策,讓很多“寒門”學生已經圓夢名校。據統計,2016年,國家、地方和高校3個專項計劃共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9萬余名,較2015年增長20%以上。不難預見,未來針對農村貧困地區學生上名校的政策扶持還將增多,惠及更多學生。
而對于廣大處于“夾心層”的普通家庭而言,家長要擺平心態和盡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受教育環境外,但也需認識到,學習的主體是孩子,在同等環境下,能上什么大學更多取決于孩子自身的努力。讓其早早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摸索出科學的學習方法,錘煉出勤奮的學習品格和持之以恒的毅力,是關鍵。
當然,宏觀層面上看,不斷加大教育投入,豐富教育資源滿足民眾需求,盡力平衡優質教育資源的地域、城鄉分布,是國家的使命和目標。只不過,這離不開時間和努力。
“希望網友不要把我神化,更不要乘機炒作。”楊晨煜“學霸”的光環終有一天會散去,但他的這句話,給人們留下了足夠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