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70年)人物志:韓國的“中國通”李熙玉:中國發展不是偶發奇跡
中新社首爾7月9日電韓國的“中國通”李熙玉:中國發展不是偶發奇跡
中新社記者曾鼐
作為韓國的“中國通”,李熙玉有個疑問:“為何中國能取得如此大的發展成就?”
經過多年研究,他總結了一句話:中國的發展并非偶發奇跡,而是堅持中國模式、走中國道路的結果。
李熙玉是韓國成均館大學成均中國研究所所長。該研究所由他于2012年創辦,是韓國著名的中國研究機構,其出版的《中國手冊》等刊物曾熱銷韓國。近日他接受了中新社記者專訪。
談起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到中國,李熙玉記憶猶新:“那時用牛車搬運飛機行李!”途經大連、沈陽時,大片玉米地和坑洼的道路讓他感覺當地“生活水平不高”。
30年后,李熙玉今年6月再次到訪沈陽,特意找到當年下榻的沈陽人民廣場附近酒店。“真是滄海桑田的感覺。”他稱,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最大變化是民生水平的提升。
如其所言,中國發展著力于改善民生。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1978年增長22.8倍;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4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近1900萬人。
為何中國能有如此成就?李熙玉認為,中國幾十年來實現巨大轉變,是因實行一套積極、具體的發展戰略,如調整國家和市場的關系、推行符合實際的產業政策等。
在李熙玉的書桌上,擺放著一摞韓語版《關于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白皮書,這是他和團隊最新翻譯的。
在他看來,中美貿易摩擦對韓國和中國均有新的啟示,即要提高核心產業技術競爭力。
“貿易保護主義與全球經濟趨勢背道而馳。”他說,過去以意識形態、軍備競賽等為特征的冷戰秩序已經沒落,要警惕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有引發新型冷戰的危險。
李熙玉認為,美國優先主義不應侵犯他國的利益或迫使他國選邊站隊;在此方面,各方要增加理解,應共同反對通過施壓迫使他國屈服或是以“力量戰”實現和平。
貿易保護主義也拖累了韓國發展。韓國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對外貿易依賴性較高。截至今年6月,韓國出口額已連續7個月下滑;今年一季度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呈現負增長。
談及韓企與中國的合作,李熙玉稱:“遵循的應是經濟原理。”他認為,如果韓國企業因為中美貿易摩擦等政治因素撤出中國,是不可取的。
針對美國向韓國提出“對華為產品有憂慮”,韓國外交部等日前表態稱,韓國政府尊重企業自主選擇。
展望未來,李熙玉稱,中國面臨一些社會風險,但“總體來看仍將保持穩定”。他認為,中國選擇重視環境問題等的可持續發展方向,正靈活調整戰略以應對潛在風險。
“隨著中國發展,韓國經濟也得到實惠”。李熙玉尤為關注韓中自由貿易協定(FTA)服務貿易領域的談判,認為“兩國有必要相互允許對方參與價值鏈的建構,深化新型合作。”
李熙玉說,韓中關系已渡過難關,要探索高質量發展。他建議,韓中應構建一套危機管理機制,尤其要克服韓中間出現的第三方因素,以超越韓中兩國雙贏、實現多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