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劉禛)從地圖上看,天津好似一匹“飛馬”,凌空振翅,御風飛翔。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中,天津有這樣的定位:既要甘當“馬前卒”,又要發揮優勢,敢于一馬當先,爭當先鋒、勇當猛將。
如今,插上科技的翅膀,天津這匹“飛馬”,趁勢騰越!
7月31日,京津冀協同發展五周年網絡主題活動記者團繼續深入天津,在未來科技城寧河現代產業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天津電動汽車充電服務站、京濱工業園等地,感受天津智能制造產業向縱深拓展的科學布局。
科技產業集聚利益共享互生
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三地協同,因此也影響著天津整個城市的規劃布局。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在未來科技城寧河現代產業區,“一心一廊兩區六組團”的總體園區正逐漸形成以汽車零部件為主導,以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為依托的產業布局“新結構”。
(攝影劉禛)
天津遠信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佳林告訴央視網記者,他們三年前進駐寧河現代產業區,至今銷售增長率保持在20%,年產值從四千萬躍升至近一億。這得益于園區內良好的營商環境和不斷升級的硬件、軟件和服務。
企業反哺,同樣為產業區經濟發展提供了加速度。
于佳林說:“我們公司目前有120名員工,人員主要來自山西、山東、河北等地,有一些還是本地人。此外,我們還和當地的技術學院簽署了實習基地協議,在他們畢業以后,也能幫助解決就業。”
據寧河產業區管委會主任陳儀介紹,未來科技城的成立和建設,在拉動當地經濟民生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60家實體企業的入駐,解決了本地7000名居民的就業問題。
打造“通武廊”三地產業合作示范項目,則是京濱工業園目前正著重推進的工作之一。
京濱工業園位于京津冀的黃金交叉點上,半小時“上天”,一小時“入海”。四通八達,便捷高效的現代化交通網絡,讓這里實現了京津冀半小時“時空生活圈”。
據京濱工業園總經理夏振峰透露,下一步,京濱工業園將積極推進京濱智能制造科技創新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利用共享共用創新平臺幫助三地企業解決技術難題,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對區域發展的支撐作用,在科技創新合作中不斷加強協同配合。
科技人才引領增益創新發展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規劃實施過程中,人才與區域經濟動態對接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在天津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談起無人自動駕駛汽車,歐陽立志心里有愛,眼里有光。他在這里發現了干事創業更廣闊的領域和視野。
(攝影劉禛)
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采取民辦非企業單位性質的創新體制,組建了一支復合型管理團隊,采取“產業平臺+投資基金+科技企業”三位一體的發展戰略,將北京的高端人才、先進技術和產業資源帶到天津與本地資源緊密結合。
“院里本科以上人才253名,其中碩士64名,博士25名。孵化企業合計承擔國家、省部級課題6項,形成123項專利,34項軟件著作權,共計163項知識產權成果。”同央視網記者說起并肩的伙伴和他們的成果,歐陽立志如數家珍。
華明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于莉麗向央視網記者講述了這樣一輛班車的故事:每周周一,天還沒亮,一輛班車就準時等在清華大學東門,這是華明高新區為在津工作的北京員工準備的通勤班車,北京早六點準時發車,沿途經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人才公寓、中國技術交易大廈等站。經過約175分鐘,到達位于華明高新區的中科院天津創新產業園區。
東麗區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北京來的高科技企業和高端科技人才。大樓免費用,補貼金及時發,“天使港”公寓,高層次人才免費住,還幫助企業獲得市科委專項扶持資金……
“區委認真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深入北京國家級大院大所引智引才,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成果顯著。一大批北京高科技企業在這里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這讓于莉麗感到欣喜。
科技研發落地激發效益“聚變”
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打通技術創新“最后一公里”,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承載的一項重要任務。
7月25日13時,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順利將氣球衛星和BP-1B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不同于以往,這枚火箭并非來自航天領域的“國家隊”,而是由航天民企發射。
(攝影劉禛)
提到這次發射,王志勇至今難掩興奮。因為這枚火箭頭部的整流罩,正是由他們研發、制造,并在天津華明高新區愛思達天津1號廠房生產下線。這也是中國首個由民營企業研發、制造并入軌飛行的運載火箭全復合材料整流罩。
京濱工業園還有一個全亞洲最先進的高端LED車燈制造基地,這里每年生產的約40萬套車燈,全部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車燈生產組裝工藝,技術領先同業至少五年。僅2019年上半年,就實現產值1.74億。
園區內,由菜鳥網絡搭建的“中國智能骨干網”,不僅刺激了區域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大批電子商務企業落戶天津,而且帶動和促進天津乃至華北地區電子商務產業聚集,使天津成為華北地區電子商務產業中心。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科技與天津,正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