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專題庫 > 專題新聞

七夕節古代女子忙比“巧”

來源: 北京晚報  
2019-08-06 15:10:00
分享:

  清代繪制的《八月桐蔭乞巧》,描繪了七月初七京城仕女“乞巧”的場面。

  農歷七月七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七夕節。現在很多人把七夕節作為中國的情人節,其實,傳統的七夕節,內容非常豐富,遠非“情人節”能概括的。

  在古代,這一天所有的活動都是以女人為中心,其中“乞巧”是主要內容,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等活動,女子們圍在一起比誰心靈手巧。另外,還有拜織女、逛街等活動,一派歡樂的景象。

  在古代,無論是大家閨秀,還是窮人家的女孩,都要精通女紅。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女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活動:祭拜織女,是為“乞巧”。為什么要拜織女呢?因為在傳說中,織女是一位女紅大師。女子們祭拜她,就是希望能有好的紡織技術,以后生活幸福美滿。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拜織女時,大多是由一個有威望的女子牽頭,邀上左鄰右舍的姐妹們,少則五六人,多則十幾人,團在一起拜織女。當時,庭院中安上一張供桌,上面擺上茶、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還要在瓶子里插上幾枝鮮花和幾束紅紙。祭拜完畢,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家長里短地閑聊,交流針線活。

  后來,在“乞巧”時,衍生出多種游戲,女子們圍在一起,比誰更“巧”。

  最常見的比賽是“穿針乞巧”。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借助月光,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針孔者稱為“得巧”,即獲勝者。反之就是輸家,輸家給贏家要送獎品或禮物。五代十國時期的王仁裕在筆記小說《開元天寶遺事》中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

  除此之外,還有“蛛絲乞巧”,這個游戲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次日早晨看其結網的疏密來定巧拙。杜甫在《牽牛織女》詩中曰:“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蛛絲卜巧”的記載:“帝與貴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華清宮游宴。時宮女輩陳瓜花酒饌,列于庭中,求恩于牽牛、織女星也。又各捉蜘蛛于小合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明清時期,逐漸流行“投針驗巧”,即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七夕前一天晚上,把一個水盆放在院子里,倒入“鴛鴦水”(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或者是河水和井水混合)。水放置一夜后,第二天,也就是七夕節當天,水的表面生成一層薄膜。到了下午,女子們取出縫衣針輕輕地放在水面上,此時針不會下沉,在水底下折射出針影。如果針影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便是獲勝者;如果針影是筆直的一條線,就是失敗者。明朝劉侗和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另外還有其他比“巧”的方式,比如比廚藝、比做糕點、比繡花等。

  七夕節也是女子們盡情玩耍的一天,除了比巧,還有各種游戲以及購物、聚餐等活動,應接不暇。《孔雀東南飛》中寫到的詩句“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說的就是七夕這天的歡樂場面。

  七夕這天,平日深居在繡樓里的大家閨秀、富家小姐,打扮的花枝招展,到田園鄉野游玩,逛街市。這一天,女子們穿紅戴花,佩戴著用五彩綾線結成的櫻桃、桑葚、角黍、葫蘆等形狀的飾品,成群結隊地來到大街上。

  宋代,在京城汴梁,還有為女子購買乞巧物品而專設的市場,即乞巧市。宋人羅燁、金盈之編撰的《醉翁談錄》記載:“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東京夢華錄》也有介紹,七夕前,身穿羅綺者充斥街市,隨即有尚未盛開的荷花出售,京城中人擅做假的雙頭蓮,賞玩一時,然后又帶回家去,路人見了,紛紛流露出贊嘆喜愛的神情。

  當然,為了配合這種歡樂的氣氛,家中還要準備豐盛的食物供她們享用。在元代,京城一帶有在七夕這天將嫁出的女兒接回娘家的習俗。元末的熊夢祥在《析津志》中記載:“宮廷、宰輔、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張掛七夕牽牛織女圖,盛陳瓜果、酒、餅、蔬菜、肉脯,邀請女流作巧節會,稱曰女孩兒節。占卜貞咎,飲宴盡歡,次日饋送還家。” 鄭學富

關鍵詞:七夕節責任編輯: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