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林伯渠像(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湖南常德臨澧縣修梅鎮(zhèn)涼水井村,綠樹掩映中有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那是中共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
今年6月底,在林伯渠故居景區(qū)內(nèi),林伯渠生平陳列館正式開館。人們佇立在展廳櫥窗前,聽講解員講述這位“革命老戰(zhàn)士”不平凡的一生。
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臨澧人,1886年生。從青少年時代起,他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敗和民族災難的深重,憂國憂民。1904年春,林伯渠東渡日本,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受革命思潮的影響,加入中國同盟會,在革命實踐中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從此,林伯渠將畢生的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
1920年8月,林伯渠經(jīng)李大釗、陳獨秀介紹加入上海的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組織,成為最早的黨員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林伯渠參加了南昌起義。1933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先后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民經(jīng)濟部部長、財政部部長,并于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參加長征時,林伯渠已年近半百。長征路上,林伯渠有五件寶:棍、帽、草鞋、糧袋、軍包。他常常說:“行軍帶上五件寶,不怕目的達不到。”每次行軍,林伯渠總是一手提小馬燈,一手拄著那根從瑞金帶來的拐杖,照顧著同志們。紅軍女戰(zhàn)士李堅貞回憶說:“他的小馬燈從來不個人占用,一定要把光亮照著大家。”
1937年9月至1949年,林伯渠任陜甘寧邊區(qū)政府主席,對陜甘寧邊區(qū)的鞏固與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1937年起,他多次擔任國共談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積極開展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新中國成立后,林伯渠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秘書長。1954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林伯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也是嚴于律己、廉潔奉公的楷模。他曾在日記中寫道:一、遵守黨章黨紀。二、戒驕傲自滿。三、必須有系統(tǒng)地進行監(jiān)督。四、加強馬列思想教育。
“林伯渠同志的一生是徹底革命的一生,是一個職業(yè)革命家戰(zhàn)斗的一生。”臨澧縣林伯渠故居紀念館館長嚴清濤說,無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各個歷史階段中,林伯渠始終站在革命斗爭的最前列,以他對革命事業(yè)的無比忠誠,經(jīng)受了歷史的嚴峻考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