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邊建軍(河北)
又到七夕,在這個從中國漢朝起就出現并流行起來的愛情節日里,越來越多的地區,舉辦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活動。如今,在浪漫經濟下,愛情的意義已經不在是簡單的個人愛情形式的表現,更多的是區域性的愛情價值觀的凝結。
七夕節,是我國民俗大節之一。相傳這一天,牛郎織女會在一條由喜鵲搭成的“鵲橋”上相逢。對當下許多青年男女而言,七夕越來越成為談情說愛、互訴衷腸的節日。情侶們早早制定了歡度七夕的計劃,商家們更是推波助瀾,“情人節化”的趨勢,讓七夕節具有了較濃的商業氣息。
在香山公園見心齋正凝堂,小游客正在體驗織布機,在一針一線中感受手工的樂趣。
事實上,在古代,七夕并非只是男女互訴衷情的節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七夕原本是豐富多彩的,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
七夕節原名為乞巧節,又被稱作女兒節,是過去婦女們最為看重的節日,并不是東方情人節。隨著經濟發展、文化不斷重構,傳統節日中的深層意義被抽離。傳統節日遭遇式微的尷尬,與其活動日益趨向簡單不無關系,最終造成了我們傳統民俗文化的進一步流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如何讓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更好地融匯在七夕里,重要的不僅是形式,更在于內容。
北京植物園乞巧圓夢手作展。
在“中華情山”的四面山,一場關于如何深度體驗愛情之旅的文創大賽即將開辦。這不僅是一場文化與旅游結合的普通文創大賽,還將通過創意形式,將傳統文化、現代愛情與景區特色相結合,從有形的文創產品逐漸營造出無形的文化旅游氛圍,勢必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從無形力量轉化為有形的物質實體。
這也再次證明,傳統節日只有找到與現代社會、時代精神的契合點,才能更好地傳承與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傳統文化在社會發展進步的進程中,不可避免地也要融入時尚的元素,打上新時代的烙印。這些被融入的時尚元素,是商業元素也好,是對愛情的堅守也罷,都無關緊要,只要七夕節最根本的文化內涵還在,只要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美好愛情和家庭幸福團圓始終不渝的追求還在,七夕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地位,就不會被改變。
而唯一改變的,是在時代不斷發展進步進程中,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有助于樹立國人文化自信的中國情愫。我們期待出現更多適應時代的表達方式、傳播形式,讓七夕節及其承載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人的生活,讓全世界更好領略中華文明的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