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馬青(江蘇)
2018年12月18日,韓玲像往常一樣,因網購不滿意而申請退貨,平臺派單后,等著快遞員上門取件。韓玲去開門的時候,她完全無法預料,她面對的不是快遞員,而是一個起了殺心的劫匪。韓玲被殘忍殺害,直到丈夫下班才被發現。嫌疑人楊召朋第二天便被抓獲歸案,并被檢察院以涉嫌犯搶劫罪公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嫌犯案發前欠下了十余萬賭債,這應該是他入室搶劫的原因?!?/p>
警方對韓玲死亡原因出具的鑒定意見通知書。受訪者供圖
理智告訴我,相比于龐大的快遞和外賣群體,搶劫殺人之輩是極少數,這就像交通事故那么多,我們也不必談車色變一樣。但是,我還是感到害怕。理智告訴我,中國是命案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比如,2017年我國每10萬人中發生命案0.81起,與世界上最安全國家之一的瑞士差不多,比美國、法國、英國等發達國家都要好。但是,我還是感到害怕。理智告訴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教授王大偉曾在專訪時說,近60%的犯罪(包括強奸案件在內)都是熟人所為,沒必要對陌生人更恐慌。但是,我還是感到害怕。
為什么快遞員入室搶劫會帶給人強烈的沖擊?首先,這里隱含了一種“避無可避、退無可退”的壓力。我們可以不和陌生人說話,但我們能拒絕給快遞或外賣開門嗎?我們可以在外面財不露白,可以盡量天一黑就關門閉戶,可以出門時只走大路,可以一上車就按好關門鍵,但是,當危險入侵到家門口的時候,我們還能躲去哪里?家,是安全最后的堡壘。一個人死于街頭,和一個人死于家中,帶給旁觀者的沖擊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快遞和外賣的行業特性,也隱藏了一種安全危機。經常網購或叫外賣,必然隔三岔五和快遞、外賣小哥打交道,他們和顧客之間存在一種特殊的關系,可以稱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犯罪心理學上有個“警惕性公式”,指的是面對越熟悉、信任的人,警惕性越低。一般快遞或外賣都是按片區劃分,時間久了,就有可能混成臉熟,即使不熟,因為有平臺背書,顧客也會因為對平臺的熟悉,而產生和快遞員也是“熟人”的錯覺。
快遞員在分揀包裹。(圖文無關)來源:人民視覺
然而,事實上,他們是誰,來自哪里,以前做什么,現在正遭遇什么,顧客一無所知。反過來,顧客的個人信息——住址、電話、單位,甚至家中幾口人,平常幾點出沒之類的信息,卻盡在他們的掌握之中。
有一部電影《高樓大劫案》,本·斯蒂勒飾演的是紐約皇后區一棟豪華大樓的物業經理,當他發現頂樓億萬富翁把他們的投資全都私吞了以后,決定聯手幾名同事,策劃一場嚴密的偷天計劃,拿回屬于自己的血汗錢。其中一個細節讓人細思極恐,主角勸其他同事加入的時候,那些大樓的服務人員覺得自己一無所長,而主角卻讓他們回憶業主們的生活習慣和各種小秘密,他們這才意識到,業主們的生活行蹤、喜好、習慣,甚至藏錢的地方都被他們看在了眼里,只是平常沒有意識到這些信息能夠做什么罷了。
那么,對于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否有更好的安全防范機制呢?
從顧客的角度說,可以多使用快遞柜,特別是單身女性,無論是快遞還是外賣,都可以要求擺放在門口,而避免直接接觸。從平臺管理的角度說,則需要在行業準入把關時更認真負責,做好人員審核和證件登記。
當然,這并不能保證雇員一定不會犯罪,但至少可以在出了事之后,協助警方迅速破案,這本身就能產生一定的震懾,就像網約車平臺也必須對司機嚴格審核登記一樣?! ?/p>
對于任何一起極端兇案,討論者多半希望通過復盤,以總結出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這是一種正常的安全心理。雖然生活就如同奶酪,上面布滿了孔洞,但我們仍然期待能將奶酪多重疊幾層,以避免奶酪上的孔洞被命運洞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