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校長們忙著開會、接待和應付檢查,一線教師則忙著準備各種材料,這已成許多學校的普遍現象。為何教育工作者最近幾年“負重”如此厲害?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教育一線負擔加重?
筆者近期在中部某縣和邊疆某市進行了調研,發現學校的負擔主要集中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檢查驗收多。
近幾年,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不斷加大,各種資源和項目落實到學校和教育管理單位,隨之而來的則是各種檢查和驗收。以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例,項目規劃、實施、監督、檢查、驗收等各環節,都產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工作量,同時還出現了“省里要來,市里先檢查一次;市里要來,縣里先檢查一次;縣里要來,鎮里先檢查一次”的情況,面對重復性考核壓力,很多老師被動員到寫材料和接待中去,這無疑增添了學校的負擔。
二是政府其他部門無關抽調多。
教師作為文化知識分子,經常被一些政府部門抽調參與非教育干線的寫材料任務。在中部某縣,村里的書記為了完成扶貧資料,厚著臉皮利用私人關系找學校校長寫材料。除了精準扶貧,還有創文、創衛等任務也會從教育干線抓人來應付。筆者了解到,地方政府拉教師參與非教育干線的工作往往也是由于任務緊、人手不夠,或者短期內需要應付檢查。
三是“婆婆”眾多,落實工作變成安排工作。
與校園管理相關的部門有消防、環保、疾控、司法、交通、氣象等,這些管理部門,一個學期少則一次、多則兩次到學校檢查。每來一次都需要組織學生活動、準備材料,來之后要求上傳材料。一些職能部門本應服務校園,但在職權不對等條件下,變成了安排校園,落實工作變成了布置工作,每項工作對校園來說都是額外負擔。
四是相關性不大的主題和宣傳活動進校園多。
相當一部分活動和工作進校園的邏輯,是行政驗收的需求大于實際的內容意義,學校無辜被部分職能部門用來完成工作量考核任務。以黨建為例,各種App都要求教師打卡學習、積累學分。一個老師對接各個政府部門的App少則一兩個,多則五六個,從內容上看,這些App重復性極大。
不難看出,幾乎所有部門都屬于“合法”進校園,而每個部門的人從行政層級上也都高于校長,故而也都能進校園。
但每個部門去一次,校長就得組織學生搞活動,組織老師寫材料、搞講座,學生寶貴的時間被用來應付各項活動檢查,老師寶貴的時間耗在了寫材料上。本應抓校園管理的校長疲于應對各種工作組,校園深陷地方行政任務之中,破壞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關鍵是很多工作不僅重復性極大,而且具有明顯的形式主義特征,應付檢查多于實質內容。
在此情況下,一些校長也策略地加以應對。如有校長稱,“我們學校都是10歲左右小學生,怎么落實掃黑除惡?我就從村里借了一張條幅拉了一下”“我每次只找一個班來應付,主要利用課間操、體育課之類的時間。其他的各種材料總結,便做一個板報,或者利用一個班會來解決多個活動的材料”。
但即使這樣,還是有很多活動和資料要學校組織和完成,對于人手不多的小規模學校來說,應對各種材料和活動更是苦不堪言。一位校長說:“我們學校總共就19個老師,沒有行政人員,又是寄宿制,老師要兼顧教學和學生生活管理的任務,本來就忙得要命,還要寫各種材料,真是累。”
如何讓學校回歸正常的教學秩序,讓老師安安靜靜教學?
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盡量避免多層級政府和部門在學校重復落實工作,與教育教研主業無關的各類檢查和無用軟件,要精簡,更要注重質量。第二,與學校相關的管理部門要立足自身職能定位,為學校服務,指導和檢查工作要從實際出發,避免形式主義和向學校推卸責任。第三,警惕各類無謂活動進校園,警惕學校被用來應付檢查。(作者:尹秋玲作者系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博士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