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解決就業問題中國職業規劃機構應運而生
中新社北京8月17日電(徐晨)代寫簡歷、面試培訓、升職咨詢、技能培訓、“教練式”職業規劃……近年來,職業規劃機構風生水起,在整個社會就業機會吃緊的情況下開辟出新的市場。不過專家表示,解決就業問題還應多措并舉,重點解決整體性問題。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調查失業率較6月上升了0.2個百分點至5.3%。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調查失業率上行主要是因為畢業季到來、畢業生集中進入就業市場的原因。今年畢業生總數達到830萬左右。
資料圖。 韋亮 攝
對此,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全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理事周均旭表示,當前社會強調大學培養方式要積極主動對接社會需求,嚴格考核高校培養人才的就業率,對就業不達標的專業甚至采取停招等極端手段,同時動員畢業生先就業再擇業。“以上種種試圖通過調整結構來解決總量過剩,這讓高校承擔了過多的責任,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一是大學教育的普遍降級,以應用技能、就業能力培養為導向;二是高端人才就業低端化,大學生擠占低端市場,與專科生、高中生爭飯碗;三是學生學非所用、業非所愛,就業質量不高。”
周均旭認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將幫助解決人才就業問題。目前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低端化,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就業的主要市場,對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年輕勞動力需求巨大,但是隨著產能過剩,產業擴張停止、產業外遷以及技術進步等等,必須將未來的發展轉向人口質量紅利。如果產業結構不調整升級,社會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就上不去,人口質量紅利就難以獲得。
在社會就業機會吃緊的背景下,另辟蹊徑的職業規劃機構應運而生。
程亦此前一直在職業規劃機構任職,她主要服務的客戶是大學生。“提供的服務包括修改簡歷、面試筆試輔導等,也有保姆式的服務,就是手把手幫助客戶進入想進入的公司企業,比如四大會計事務所、紅圈所(知名律所)、快消、地產、互聯網等。”
這種定制化服務的費用高昂,想要邁出校門就找到理想的工作,需要付出約7-8萬元人民幣左右。不過,仍然有不少人愿意“花錢開路”。
“職業規劃機構的工作人員很多都是名校畢業,有行業熱門企業的工作經驗,這是職業規劃機構獲得學生青睞的一大原因。”程亦說,譬如法律行業職業培訓老師一般都是985本碩畢業,在知名律所工作過。
對此,周均旭表示,職業規劃機構產生屬于正常的市場現象,但并不能解決整體的就業問題。“專業的職業規劃機構可以根據求職者需求進行對口服務,但是如果缺乏新的就業機會,大家只是在存量里進行爭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