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不平凡的偉大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穩健前行。為充分展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的巨大優勢,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志社聯合組織策劃“中國穩健前行”系列理論文章,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進行深入闡述,今日在求是網推出第六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成為發展的內生特點,綠色成為發展的普遍形態,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成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穩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依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新動能的培育,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新時代下,我們需要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在新中國成立70年和改革開放40多年發展成就的基礎上,特別在新時代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中國經濟沿著高質量發展的軌道,乘風破浪、闊步前行,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第一,創新成為發展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無論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還是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特別是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都需要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伴隨經濟發展我國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科技創新已經為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重要支撐。40年來,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大力實施使科技創新隊伍不斷壯大。國家在基礎科學研究、高技術研究、科技基礎條件建設、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順利實施一系列發展計劃,推動了我國科技實力實現了跨越式提升。我國重大產品、重大技術裝備的自主開發能力和系統成套水平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青藏鐵路、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工程建設。科技創新在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促進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發揮了先導作用。在應對節能減排、氣候變化、傳染病防治等重大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實施,我國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在量子科學、超導、探測衛星等基礎科學領域獲得重大突破。在神舟載人飛船、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高科技應用領域,已經位居世界前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表明中國創新能力從2012年的35位,已經上升到目前第17位,是進入前20的唯一中等收入國家。我國科技創新實力、能力、活力穩步提升的同時,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也愈發顯現。科技創新對產業轉型升級、產品供給優化、新動能培育等方面的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創新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
第二,協調成為發展的內生特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改革開放40年來,協調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而不斷深化,從產業結構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三次產業結構在調整中不斷優化,農業基礎地位更趨鞏固,工業逐步邁向中高端,服務業成長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從總需求結構來看,40年來黨中央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失衡狀況顯著改善,經濟增長逐步轉向依靠消費、投資和出口協同拉動。從區域結構協調來看,40年來我們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不同地區比較優勢得到有效發揮。從城鄉協調來看,我們先后實施了統籌城鄉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和鄉村振興等政策措施,改善了城鄉關系,促進了城鄉關系的協調。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地把協調發展放在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我國的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所有制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逐步改善,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不斷增強,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內生特點。
第三,綠色成為發展的普遍形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始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設美麗中國的行動不斷升級提速。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出臺多項制度、污染治理和監管執法力度不斷加大,環境質量改善效果不斷提升。從生態環境建設來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生態產業不斷得到發展,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從能源產業來看,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提出推進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加快能源產業轉型升級,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戰略,推進新能源產業健康發展,發展新能源成為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中堅力量。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來看,黨的十九大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標志著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發展。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把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綠色發展理念不斷深化創新,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第四,開放成為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證明,對外開放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初期我們實施的是積極融入全球化的對外開放戰略,實施以引進外資和技術為主的開放策略。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打開了封閉多年的國門,開啟了不斷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對外開放進程。十四大以來我們進一步開啟了我國對外開放的新篇章,利用外資躍上新臺階,著力打造全方位開放格局,不斷豐富經濟特區體系,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政策體系。深化外貿體制改革,促進了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經過40年的對外開放,我國已經從經濟全球化的旁觀者變身為參與者,再到全球化的引領者。40年來的開放發展我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我們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取得了開放發展的諸多成就,中國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已名列前茅。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邁入大國開放的新階段,對外開放戰略開始由積極融入全球化向引領全球化轉變。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使得開放發展成為指導我國新時代長期發展的理念。進入新時代,我國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引領,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動由外貿大國向外貿強國轉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從學習、引進、適應國際經貿規則到主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引領國際規則制定,實現了從改革開放初期積極融入全球化到引領全球化的轉變。總體來看,進入新時代我國開放發展也進入到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要通過構建新體制、形成新格局、培育新模式,為高質量開放型經濟增添新活力,讓開放發展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共享成為發展的根本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講話中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從鄧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到習近平的共享發展理念,體現了黨的發展理論的一脈相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共享發展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使共享發展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在實踐上從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現代化,共享發展取得了重大進展。從居民收入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大幅度提升,消費水平大幅提高。40年間我國居民用31年時間實現人均收入跨萬元大關,2009年突破萬元大關,達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萬元大關,達到20167元,目前正向3萬元大關邁進。40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明顯得到改善,在解決了溫飽問題后城鄉居民開始從基本的吃穿消費向發展和享受型消費傾斜。同時隨著消費市場持續完善,消費環境不斷優化,公共設施覆蓋率提高,社會服務更加全面,城鄉居民從吃穿住用的品質,到能夠享受的醫療教育服務水平,都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生活質量不斷提升。4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水平也不斷提高,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9.42億人、1.96億人、2.39億人,目前已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40年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積極成就,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8.2億人,年均減貧人口規模接近19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年均下降2.4個百分點,為人類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共享發展理念的深入實施,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82.3倍。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比1978年實際增長107.9倍。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六年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899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660萬,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39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1.7%,減少了將近9個百分點。總體來看,共享發展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共享發展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的。
總體來看,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穩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們需要依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培育,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持續推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作者 任保平 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西部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