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舒圣祥(安徽)
共享單車給市民出行帶來了便利,有人卻為了方便自己上下班,把共享單車變成“私享”單車。近日,廣州越秀警方刑事拘留1名男子,該男子兩個月內破壞共享單車達46輛。
通過手機掃碼,打開一輛哈羅單車,騎車回到住處,然后把車鎖拆除扔掉,自己就美滋滋地,多了一輛私人專車。想想這畫面,其實很滑稽的。共享單車要是這么容易就歸了個人,哪家企業都得賠死。
我們正走在科技演化的快車道上,未來科技的革命,將是一系列永無盡頭的升級,迭代的速率正在加速,我們將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避免成為掉隊的菜鳥。但無論科技如何演進,世界如何發展,有些東西始終是不變的,比如未經允許,拿別人的東西,就是偷。
所以,真正可悲的,不是某些人居然誤以為自己偷得神不知鬼不覺,而是真有一種詭異的想法存在,認為偷共享單車不叫偷。理由是:滿大街都是的東西,怎么能叫偷呢?
把共享單車的車鎖拆了,車子就歸自己所有了,現實生活中,共享單車變私享單車的事情可不是個案。“偷共享單車不叫偷”的歪論,貌似大有擁躉。這些人甚至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在偷,在犯罪。
可是,刑法里寫的很清楚,盜竊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構成盜竊罪。所謂“數額較大”,因為各地經濟水平不一樣,確定標準并不相同,但都在1000元到3000的范圍之內。新聞中這一位,兩個月盜竊共享單車46輛,無論是從金額上還是從次數上,都已經涉嫌犯罪了。
因此,偷盜共享單車,不只是缺德,更是犯法。
資料圖:無人運維的共享單車。
生活中各種破壞共享單車、偷盜共享單車的事例比比皆是,還有給共享單車額外上私鎖的,這些都并非與我們無關。有些地方執法部門貌似對此不太重視,將其視為企業自己的事,而這,很可能成為對人性惡的放縱。
“偷共享單車不叫偷”不應該因為所謂“法不責眾”而真的成為現實,該治安處罰的要治安處罰,該追究刑責的要追究刑責,比如,此事件中警方對涉事男子刑事拘留,這是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
某種意義上,共享經濟必須建立在公民素質基礎之上。之所以最近這些年,共享經濟能夠發展得這么快,除了技術的力量,公民社會整體素質的大幅提高,也是不可或缺的社會基礎。
法治有力量,社會有秩序,公民有道德,這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也是最好的發展基礎。降低的是交易的成本,增長的是幸福的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