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遼寧省復縣沙坨村的掃盲班在地里通過實物進行掃盲教學。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2017年11月13日,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和國子監中學舉辦以“傳承、創新、體驗、成長”為主題的科學嘉年華活動,學生們參與了造云工程師、鉆木取火、水發火箭、建筑模型搭建、變臉機器人等20多個項目,在快樂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圖為當日,學生們進行“造云工程師”科學實驗。新華社發(周良 攝)
“掃盲識字班,今天開學了,上學的男和女,早早就來到,學文化、學政治,專心聽課,天下的大事情,我們能知道……”這是1950年代流傳在山西晉城的掃盲識字歌。
新中國成立之初,基礎教育薄弱,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數只有11.7萬人。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高達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個識字的人。掃除文盲成為十分迫切的任務。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確定了逐步改革舊教育的方針步驟和發展新教育的方向,提出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普及與提高結合,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普及為主。1950年,毛澤東在《人民教育》創刊號上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
1951年10月,中央軍委為提高軍隊的素質和戰斗力,在全軍進行文化大練兵。畢業于中原軍政大學的祁建華,當時是第二野戰軍某軍文化干事,曾參加過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在向大西南行軍作戰途中,他開始研究速成識字的教學方法。
這次文化大練兵,祁建華準備下功夫教戰友識字。他以漢語注音符號為“拐棍”,制定了一套速成識字方案。起初,他向戰友們說每天要教40個字,大家覺得太多了,可用了祁建華的識字法后,都進步明顯。一個文盲在一個星期的時間里,學會1000多個常用漢字,并且能讀報。這個識字教學方案被稱為“祁建華速成識字法”。
12月,總政治部通告全軍廣泛推行“速成識字法”。西南軍區政治部決定給祁建華記特等功一次,并授予“模范文化教員”稱號。
1952年5月,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11月,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成立,一場全國范圍內的掃盲運動開始了。
1954年,山東省莒南縣高家柳溝村團支部辦起了“記工學習班”。高家柳溝村有三百多戶人家,全村只有9個人識字,團支部選了7個識字青年當記賬員,但他們識字不多,經常把賬記成“糊涂賬”。團支部辦起識字班,請四位高小畢業生教大家,首先從社員的名字、各種農活與農具詞匯教起。
“做什么,學什么”,白天下地干活忙,晚上集中起來學習。毛澤東稱贊這是一個“創造性的工作”,“看了這種情況,令人十分高興。”
經過三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到1950年代末,全國已有近三千多萬人脫盲。這期間,中國的教育體系逐步建立發展起來,人民群眾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改變,為大規模展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與改革開放一起到來的,是中國人思想的“破冰”。1977年5月,鄧小平關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講話,重新點燃廣大科學和教育工作者的希望,中國教育事業發展迎來新契機。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在開幕式上說,“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基礎在教育”。
1980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澡下鎮,19歲的支月英得知奉新山區缺乏師資,不顧家人反對,來到泥洋村教書。交通不便,她經常徒步十多公里,將課本、教具背回村。學生多是留守兒童,“支老師”因此也成了“支媽媽”,早上要負責叫醒學生,晚上還要抽出時間輔導功課。
1985年5月,黨中央發布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有步驟地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中小學教育經費增加,辦學條件得到改善。至2008年秋,全面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
30多年過去了,組織上考慮支月英常年在山區教書,身體不好,要調她下山到中心小學教書??杀饶嘌蟠甯悠h的白洋村村民聯名上書請她來村里教書,支月英便繼續扎根大山。在奉新山區,支月英教育了整整兩代人。
2011年,中國向世界宣告,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任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教育事業放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進深化改革,不斷加大投入,教育規模逐年擴大,中國教育的總體水平邁進世界中上行列,成為世界教育大國,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資源和創新創造活力。
高等教育是中國教育的戰略制高點。中國有獨特的歷史、獨特的文化、獨特的國情,決定了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簡稱為計算機系),始于上世紀50年代創辦的自動控制系,當時定向為國家的核工業和航天工業培養人才。改革開放之初,清華大學計算機系選派了一批年輕學者出國進修,了解學科前沿動向。經過幾十年發展,成為計算機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綜合實力強,影響力大的機構。
幾年前,清華大學組織對計算機學科開展首次國際評估。以圖靈獎獲得者約翰霍普克洛夫特教授任主席的國際評估專家委員會認為,“清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已經崛起成為世界級的計算機科學研究與教學機構之一”。
在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有一支本科生完全根據興趣組成的超算團隊。幾年前,超算團隊已首次實現了世界三大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的冠軍“大滿貫”。2018年,計算機系大三學生于紀平作為隊長,帶領95后小伙伴們參賽。他們不但要自行組裝機器,還要在48小時內自行搭建計算機集群系統,并進行6個應用程序的性能比拼。良好的理論功底、極強的動手能力,使團隊又一次實現了“大滿貫”。
這一年,也是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成立60周年,US New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清華大學計算機學科歷史性地獲得了第一。
目前,中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占世界高等教育總規模的1/5,位居世界第一,正向普及化階段快速邁進。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徹底改變了教育底子薄、整體落后的狀況,建立了完整的現代教育體系,中國教育面貌煥然一新。2018年,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到99.95%,學前教育毛入園率8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8.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8.1%,各級教育普及程度均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6年,新增勞動力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48%,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億萬人民通過受教育實現了完善自身、改變命運、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70年來,教育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決定了中國的今天。新時代賦予中國教育事業前所未有的重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仍需要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和人才支撐,教育也決定著中國的明天。(記者 易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