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盛典即將來臨,一個以黃河命名的重大國家戰略應運而生,這是緣于母親河的命運攸關國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調研黃河、布局黃河,吹響了新時代黃河保護和發展的號角。
△習近平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這場跨省座談會聚焦母親河,釋放重磅信息
9月18日,習近平在鄭州主持召開了一場座談會。在會上,總書記明確指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時政新聞眼》發現,這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考察途中主持召開的第七場跨省的專題座談會。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在國內考察途中主持召開的跨省座談會一覽。
七場跨省座談會,除兩場是脫貧攻堅主題外,其余五場都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重大國家戰略的專題座談會,做好這些工作必須胸懷全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尤其如此。習近平強調,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黃河博物館的黃河流域沙盤演示。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為黃河上游,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為中游,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為下游。
△黃河博物館《黃河自然概況》電視短片。4分鐘壯美畫面,帶你從空中縱覽這條全長5464公里的母親河。(黃河博物館提供)
如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在座談會上講了五大舉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黃河長治久安,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時政新聞眼》發現,總書記尤其強調,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要尊重規律,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漢代以前,古書中的“河”專指黃河。在黃河博物館的廊道兩邊,顯示了不同時代“河”字的不同寫法。
△宋金時期,黃河就開始分段管理。這是一塊反映黃河分段管理的界碑——埄堠碑。碑文“汲縣河堤下界埄堠,西至上界永福村八十里”。該碑出土于河南省衛輝市(舊稱汲縣)柳衛村西北黃河舊堤上。
習近平的“黃河足跡”
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主題座談會,其實在他上個月的甘肅之行時就已經埋下“伏筆”。8月22日,習近平在聽取甘肅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說,下一步,黨中央將就黃河流域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進行專題研究。
習近平對母親河的關注由來已久。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曾多次實地考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發展情況。
△俯瞰黃河。(資料圖片)
2014年3月,習近平在河南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考察了黃河蘭考東壩頭段。在黃河岸邊,他佇立遠眺。
△蘭考縣東壩頭鄉張莊村曾是蘭考最大的風沙口,焦裕祿在這里找到防治風沙的方法并首先取得成功。這是蘭考縣東壩頭鄉黃河河道。(資料圖片)
△東壩頭是黃河九曲十八彎最后一道彎所在地。1855年(清咸豐五年),黃河在河南蘭陽(今蘭考)北岸銅瓦廂決口,洪水向北奪大清河入海,結束了黃河近700年南下奪淮入海的局面。這是黃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這是黃河博物館展示的銅瓦廂河決示意圖。
2016年8月,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同瑪多縣黃河源頭鄂陵湖—扎陵湖等兩個監測點位的基層干部、管護員進行視頻交流,聽取他們保護生態情況匯報,并就做好管護工作做了深入交流。
△扎陵湖和鄂陵湖位于黃河源頭的瑪多縣境內,是黃河源頭兩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黃河源頭姊妹湖”之稱。圖為鄂陵湖。(資料圖片)
今年8月,習近平在蘭州考察了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他指出,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習近平就是在這里登上觀景平臺,俯瞰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并沿步道察看黃河兩岸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還多次就三江源、祁連山、秦嶺等重點區域生態保護建設提出要求。上個月在蘭州, 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黃河是世界上最復雜、最難治理的河流。水少沙多、水沙關系不協調,是黃河復雜難治的癥結所在。這是黃河博物館展出的一張對比圖:在全球泥沙量超億噸的河流中,黃河高居榜首。
在9月18日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列舉了當前黃河流域仍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難和問題:流域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保障形勢嚴峻,發展質量有待提高。他說,“這些問題,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
了解了習近平的黃河足跡、黃河情緣和他長久以來的黃河憂思,就不難理解他為何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再探黃河,不難理解他為何要在“全國一盤棋”的大局中擘畫黃河保護和發展的新藍圖。
△航拍黃河。
從“偉大號召”到“重大國家戰略”,關注母親河一脈相承
在主持召開座談會之前,先實地調研,做足“功課”,是習近平近年來一貫的方法論。例如去年在武漢召開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之前,他就深入湖北宜昌市和荊州市、湖南岳陽市以及三峽壩區等地,實地了解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情況。這次也是如此。座談會前一天,他赴黃河博物館和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實地考察調研。《時政新聞眼》發現,習近平在鄭州兩看黃河,有些話語、有些細節飽含深意。
△習近平在臨河廣場憑欄眺望黃河的地方。
在黃河博物館,習近平充分肯定中華民族在同黃河水患的斗爭中展現的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在臨河廣場,他感慨地說,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清末黃河搶險與堵口,仍然采用傳統的埽工技術。圖中描繪了當時的搶險場景。(黃河博物館提供)
△人民勝利渠是黃河下游興建的第一個大型引黃自流灌溉工程。工程于1951年3月開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這是修建總干渠時繁忙的施工場景。(黃河博物館提供)
在臨河廣場,習近平提到,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同志就發出了“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時政新聞眼》了解到,1952年10月,毛澤東到黃河視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他首次出京視察,他在視察途中叮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
△在黃河國家地質公園臨河廣場附近,有一座小頂山。1952年10月,毛澤東同志曾在這里登高遠眺黃河。遠處是鄭州黃河鐵路橋。
△67年后再從此處眺望,舊貌換新顏。遠處右邊的紅色橋梁是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2014年5月建成通車),左邊的黑色橋梁是京廣鐵路黃河大橋(1960年4月建成通車,2014年5月退役)。(央視記者謝巖鵬拍攝)
△從臨河廣場上空,可以遠眺到見證新中國鐵路變遷的三座橋。從上到下依次是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京廣鐵路黃河大橋(已退役)、鄭州黃河鐵路橋(已拆除)。(央視記者謝巖鵬拍攝)
△這是1952年10月毛澤東到山下的鄭州黃河鐵路橋視察。此橋修建于1903年,1906年4月通車,是黃河上第一座鐵路橋,全長3015米,也是新中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
△1987年,鄭州黃河鐵路橋被拆除。102孔的舊橋只留下5孔橋墩作為文物保存在原址上。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中華文明的搖籃。從67年前發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偉大號召,到此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書寫治黃事業新篇章。
△黃河博物館“國家領導人與黃河”展區。
面向未來,習近平鄭重指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非一日之功。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
多說一句,這是《時政新聞眼》第100次與您見面。
監制:申勇 唐怡
記者:龔雪輝 王卉 郁振一 沈忱
視覺呈現:陳括
編輯:杜弘揚 毛亞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