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年發電量已占全球發電總量的1/4,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能源第一生產大國。能源建設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能源工業可謂積貧積弱。1949年,我國原煤產量只有0.3億噸,電力裝機只有185萬千瓦,全國原油產量只有12萬噸,還不到今天長慶油田一天的產量。
由于供給嚴重不足,當時90%以上的中國老百姓用不上電燈。就是油燈,所用煤油都要定量供應。“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憧憬。
今天,我國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2018年,我國原煤產量36.8億噸,原油產量1.9億噸,發電裝機達19億千瓦,發電量達到71117.7億千瓦時。我國的年發電量已占全球發電總量的1/4,是名副其實的世界能源第一生產大國,能源建設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輝煌70年,中國能源保障之變,不僅在數量,更在質量。
能源科技日新月異。70年來,我國能源科技領域在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輸電技術、大壩建設、煤礦整體技術裝備等多個領域已經居于世界前列甚至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我國自主研發的特高壓輸電技術,顯著提升了我國電網技術和裝備制造水平,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譽為“電力工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特高壓輸電技術,實現了中國輸電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領先,和高鐵一起成為體現中國技術實力的“國家名片”。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建成“九交十三直”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線路總長達到4.5萬公里。同時,我國也實現了特高壓技術、裝備、工程總承包和生產運營成套“走出去”。
世界級工程比比皆是。70年來,我國始終高度重視能源建設,比如在1959年,我國就組織了大慶油田會戰,在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代能源先驅的努力下,建成了中國第一大油田——大慶油田,一舉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重大能源工程建設成就更加輝煌。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我國最長的輸氣管道工程西氣東輸工程等世界級工程的建成,不僅在能源建設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而且帶動了相關產業制造水平的提升。例如,西氣東輸工程直接推動國內鋼材、設備、材料、施工及天然氣利用等相關產業的升級換代。
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新能源的異軍突起也是我國能源業由大到強的重要體現。
生產更清潔。截至2018年底,我國的水電裝機、風電裝機、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分別達到3.5億千瓦、1.8億千瓦和1.7億千瓦,規模均居世界首位。隨著清潔電力的快速發展,我國煤炭在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也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6.3%,下降到2018年的69.3%。
消費更綠色。受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多煤少油缺氣”特點影響,煤炭始終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能源。近年來,我國大力倡導發展可再生能源,并加大了節能減排力度。煤炭消費占比由1953年的94.4%下降到2018年的59%;天然氣、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潔能源占比總體持續提高,天然氣由1957年的0.1%提高到2018年的7.8%,一次電力及其他能源由1953年的1.8%提高到2018年的14.3%。去年,我國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超過22%。
節能更明顯。隨著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我國能效水平得到顯著提升,2018年單位GDP能耗比1953年降低43.1%,年均下降0.9%。“十二五”時期,全國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分別減少12.9%、18%、13%和18.6%。
中國能源產業茁壯成長,一大批世界級的能源企業不斷涌現。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中,前五家中有三家是中國的能源企業,分別是中石化(第二位)、中石油(第四位)和國家電網(第五位)。中國能源企業,正乘著中國能源行業高速發展的東風,不斷做強做優做大!
當前,新一輪能源革命蓬勃興起,中國能源轉型變革任重道遠。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中國正堅毅前行!
圖片說明:
圖①:在1000千伏特高壓泰吳線,運檢人員在80米高空安裝分布式故障診斷裝置。
史俊攝
圖②: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燈籠河風電場。
宋玉昕攝
圖③:南海天然氣水合物試采工程現場。
朱夏攝(新華社發)
版式設計:郭祥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
《人民日報》( 2019年09月22日 05版)
(責編:馬昌、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