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是改革的參與者,也是發展成果的分享者。黨和政府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真正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05年12月29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
如今,每雙伸出的手,都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對延續2600多年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告別。
60多歲的譚業君,從2000年開始記錄家庭全部收支情況。近20年的記錄,見證了一個東北農戶的增收路。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種糧大戶 譚業君:“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地不收稅了,反而還給補貼,感覺到非常幸福。”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系子孫后代,涉及千家萬戶。為了讓教育更加均衡,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明確將義務教育所需經費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
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走進21世紀,我來到了開陽縣,那個時候孩子們正在發新書,我問他們,發新書了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樣?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要錢。
像城里人一樣看病報銷,是農民企盼多年的一個夢。
2003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開始在田間地頭展開。
安徽省廬江縣的鐘德華老人,2007年突然患上了心肌梗塞。治療過后,他卻驚喜地發現,自己參加新農合時只交了幾十塊錢,治病卻能報銷17000多元。
安徽省廬江縣農民鐘德華:一個月就交三四十塊錢,一下子報了(10000多塊錢),老百姓會算賬,他會算,共產黨給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跨入21世紀,黨中央堅持就業優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
吉林石化北方化工總公司原工會主席李賀:變輸血為造血,變送一碗飯為送一個飯碗。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把民生放在優先位置,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道上,讓人民群眾有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