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決戰脫貧攻堅,習近平這些話給人力量(03:23)(點擊收聽)
這是10月13日無人機拍攝的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河北鎮河北村的屋頂光伏電站。近年來,山西省晉城市積極探索光伏扶貧模式,推進鄉村家庭屋頂光伏惠民工程。晉城市政府與國網山西晉城供電公司共同為211個村建設了屋頂光伏電站,當地采用“全電上網”模式,將村民屋頂光伏所發的清潔電能全部并入地方電網,發電上網獲得的收益幫助很多貧困群眾摘下了“窮帽子”。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在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彝族群眾馬海日聰喜搬新居(2月11日攝)。2019年2月11日,位于大涼山腹地的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首批29戶、168人告別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新家。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9月27日,通過公益性崗位就業的武邑縣審坡鎮賈寺院村貧困戶在大棚內摘香瓜。今年以來,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將就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通過舉辦就業扶貧專項招聘會、提供“一對一”免費就業服務、安置公益性崗位及扶貧專崗、鼓勵靈活就業等舉措,多渠道增加貧困人口就業機會。截至目前,武邑縣有就業意愿的貧困勞動力117人已全部實現就業。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在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平定鄉東腦村世宏光學扶貧車間,村民在加工一批眼鏡產品(10月12日攝)。近年來,江西省鷹潭市結合產業特點,引導當地生產實體“下沉”到村組,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脫貧。據了解,全市已建成運營“產業下沉”結業扶貧車間88個,吸納就業2000余人。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9月27日,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興彪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民在育苗大棚內打理秧苗。近年來,河北省衡水市武邑縣在脫貧攻堅中依托區域蔬菜瓜果生產,大力推廣蔬菜集約化育苗技術,全縣已建成年育苗能力1000萬株以上的集約化育苗基地5家,農民可根據種植需求與基地簽訂30余種蔬菜種苗的育苗合同。目前,該縣年培育優質瓜菜秧苗近1億株,集約化育苗率達90%以上,帶動當地農民實現增收。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一扶貧基地,趙阿英社展示她制作的特色面食——花馃馃(8月29日攝)。 34歲的趙阿英社在這家加工特色面食“花馃馃”的扶貧基地工作一年多了,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布楞溝村在東鄉語中意為“懸崖邊”。如今,這個深貧村有了連通全村的脫貧路,扶貧車間、扶貧基地紛紛出現,很多農村婦女從田頭進入車間。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西藏尼木縣“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民族雕刻手工藝有限公司員工在印制藏文經文(9月9日攝)。 尼木是西藏拉薩市一個有名的文化縣。它是藏文創始人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又以“尼木三絕”藏香、藏紙、普松雕刻遠近聞名。如今,這些傳承千百年的文化遺產,正為當地脫貧致富帶來生機。新華社記者 何程 攝
8月31日,在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葉汗里村,艾力江在自家的石榴園里。從前,艾力江的父母大半年都得守著3畝地,沒有精力去打零工增收。到了收獲季節,受限于不便的交通,他們不得不將石榴低價賣給前來集中收購的外地客商。為改變果農困境,當地決定規劃石榴采摘園,將以往農民各自種植的石榴地統一進行管護,并派出專業的農技人員進行指導,提高了石榴產量,增加了效益。最近,艾力江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下了50畝土地,明年,他打算擴大石榴種植面積,吸收當地貧困戶到采摘園工作并領取分紅,帶領他們一起脫貧增收。新華社記者 陳君清 攝
這是金寨縣大灣村易地扶貧安置點村民新居,攝于2019年9月。安徽省金寨縣曾走出59位開國將軍,有著“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的美譽。與此同時,亦有著超過40年的貧困史。“窮怕了”的金寨人再度出征,向貧困宣戰,老區逐漸成為創新試驗田。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編輯:吳煒玲、董琳娜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