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千磨萬擊還堅勁 中國經濟穩中提質
編者按:近日,2019年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發布。前三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改革開放全面深化,重點領域風險總體可控,民生福祉持續改善。數據背后,是中國經濟足夠的韌性與充足的潛力。
如何科學、全面、客觀地看待當前經濟形勢?人民網經濟部25日起推出“人民觀察:乘風破浪、行穩致遠”系列報道,多角度,全方位,充分展現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與底氣,理性認識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我國前三季度的經濟增速。據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697798億元人民幣,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其中三季度增長6.0%。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小幅放緩的GDP數據一經發布,便引來國內外各界廣泛熱議,其中不乏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甚至“唱衰論”。
然而,衡量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并不能只靠對幾個數字簡單的加加減減。事實上,慢下來的增速背后,是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穩步提升。在全球經濟下行、外部條件不確定性增加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經濟依然抗住了壓力,在踐行高質量增長的同時,保持住穩健的發展態勢。
慢下來的增速 穩得住的經濟
2018年7月底,中央做出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重大經濟政策部署,為我國經濟穩健運行提出發展導向。圍繞“六穩”,我國在相關領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今這些政策不斷取得實效,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助推中國經濟穩定發展。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今年初,國務院成立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各地多措并舉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前三季度,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97萬人,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
——金融形式總體向好。今年來,我國堅定推進金融業改革,金融開放11條穩步實施,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同時,伴隨著資本市場制度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以及普惠金融等措施的施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得到不斷增強。
——投資保持平穩增長,創新動能增長較快。基礎設施投資增速繼續回升,高技術產業投資增勢良好,制造業轉型升級投資增長穩健。前三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4%,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0%,高于全部投資7.6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12.6%,增速已連續4個月加快。
——外貿發展穩中提質,外資使用穩定增長。今年來,一系列穩外貿措施發布,優化國際市場布局,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保持外貿平穩運行加力護航。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2.9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8%。前7個月,中國外貿增速高于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仍保持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同時,在全球跨境資本流動規模萎縮的背景下,1-9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增長6.5%。
——市場主體預期好轉。政府全力保障供應鏈安全,解決企業實際困難,有效增強了企業穩定生產經營的底氣和信心。今年9月,制造業PMI為49.8%,比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雖然仍處于榮枯線以下,但整體景氣較上月有所改善。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54.4%,為第三季度高點。
承壓的世界經濟 穩健的中國表現
伴隨著我國經濟三季報的出爐,國際上再次出現了“唱衰”中國的聲音。這些“老論調”認為,中國經濟增速的下滑反映出中國經濟后續動力的“嚴重不足”。
但事實如何?我們不妨先放眼全球來看——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全球整體經濟下行和國際貿易增長放緩。” 中銀國際研究公司董事長、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
盡管與我國的歷史經濟增速的相比,6.2%僅處于中上游水平,但在全世界經濟總量1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當中,這樣的增長速度依然名列前茅。
放眼全球,受到全球經濟的下行影響的不只有中國。今年來,美歐等主要經濟體增速普遍回落。據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美國二季度GDP增長2%,較一季度增速3.1%明顯回落。受國際貿易局勢和脫歐等各方面影響下,上半年德國經濟增速創新低,實際增長僅為0.4%。英國上半年經濟同比實際增長1.5%。對于英國三季度GDP,英國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給出了0.3%的預測。
同樣為經濟體量較大的發展中國家印度,其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出現較大回落。據印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印度2019年二季度的實際同比增長5.0%,是自2013年一季度以來的最低水平,去年同期增速為8%,。
再看我國,對于我國2019年全年的經濟的增速,世界銀行給出了全年GDP增長6.1%的預測,這與目前我國前三季度已公布的實際數據相近。對于未來走勢,IMF亦看好,認為中國將繼續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據IMF此前測算,2009年至2018年,中國對全球GDP增量的貢獻率高達34%。
顯然,在當前的宏觀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速的微調已然是“績優生”的表現,而所謂的“唱衰論”則不免有些無中生有。
優化的經濟結構 蓬勃的發展動力
當然,我們不否認中國當前確實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然而作為擁有近14億人口、近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人口、1億多戶市場主體的大國,中國經濟依然潛力巨大、韌性十足,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并未改變。
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記者表示,當前我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再片面追求高速度。雖然經濟增速有所回落,但是總體仍保持在合理區間。“在第三季度數據中,有關就業、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消費和貿易結構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表現。”
從產業結構來看,隨著第三產業和高技術產業投資占比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顯著,產業結構更加優化。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0%,比上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了60.6%。
從消費結構來看,在內需主導下,服務業支撐作用得到不斷增強,網絡和農村居民消費也表現亮眼。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在全部居民最終消費支出中,服務消費占比為50.6%,比上年同期提高0.7個百分點;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0.5%,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2.3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同時,前三季度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速比城鎮高1.0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快于城鎮居民2.3個百分點,城鄉市場結構不斷優化。
從貿易結構看,雖然受到經濟下行和貿易摩擦不利因素影響,但我國進出口貿易依然保持平穩發展,貿易方式結構更加優化。前三季度,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增長4.8%,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9.5%,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同時,對外開放拓展發展新空間,進出口多元化趨勢進一步顯現。1―9月,我國對東盟、歐盟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分別增長11.5%、 8.6%和9.5%,明顯快于全部進出口增速。
此外,在宏觀調控方面,與我國經濟相適應的調控政策工具的運用空間依然充足。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此前我國實施的普降和定向降準政策,有利于保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通過加大對民營企業、制造業的信貸支持力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場預期。與此同時,在新一輪寬松大潮之下,部分國家的負利率政策或將延續和擴大,我國利率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加之在剔除食品和能源之后的核心CPI呈現小幅回落的態勢,國內通脹水平總體可控,因此我國目前的降息空間仍充足。
在財政政策方面,溫彬表示,從杠桿層面考慮,我國政府部門杠桿率38.5%,明顯低于美國、日本,而且我國政府以凈資產為代表的償債能力明顯好于美國、日本,因此在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的基建等領域,財政政策的發力空間也較大。
展望未來,不論是政策還是經濟發展動能,中國經濟增長基礎依然堅實,改革開放仍將不斷釋放政策紅利。龐大的市場、不斷優化的消費結構,日益增長的創新動能,都是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壓艙石。再加之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施行、科技的創新提升、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中國經濟發展的后續驅動力依然充足。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歷史一再證明,在一國經濟面臨發展掣肘的壓力面前,封閉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主動變革、迎難而上,保持戰略定力,用改革開放應對外部風險,中國經濟必將沖破世界經濟的陰霾,在迎風踏浪中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