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全球正式進入“進博時間”。相較去年,本屆進博會不僅規模更大了,檔次也提高了。
從去年的精準瑞士自適應伽馬刀、德國“金牛座”龍門銑、新西蘭鮮牛奶到今年的日本最細胰島素注射針頭、意大利195型高速巡邏艇、法國歐萊雅“黑科技”化妝品,短短兩年時間,進博會已然成為了各國企業展示新品的“秀場”和催生爆款的“加速器”。作為后起之秀,進博會何以擁有這么強的吸引力?
匯聚市場之“勢”。進博會是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這場盛會吸引全球目光,融聚了兩個市場:世界與中國。一方面是來自五大洲180多個與會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以及3893個參展企業;另一方面是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和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在這里,不必擔心“酒香”被“深巷”掩蓋,每一款產品都可能成為“爆款”。在首屆進博會上,一款來自肯尼亞的夏威夷果仁一炮走紅,亮相瞬間賣出20萬袋。進博會的“平臺魅力”,正如多位參展代表所說:“進博會對全球出口商來說是一場盛會,對大型跨國企業來說意味著更多商機,對中小出口商來說更是難得的機會。”
對接供需之“速”。對于廣大參展商來說,僅有機遇遠遠不夠,成交落地才能讓參展商“乘興而歸”。為此,進博會舉辦了一系列供需對接會,吸引了大量省市交易團,營造了極具活力的交易環境。11月6日,進博會供需對接會啟幕,短短兩小時內,現場簽約數高達130余項。各省市交易團也加大了采購力度,僅深圳市交易團,11月5日一天的意向協議總額就超過了100億美元。
擴大開放之“諾”。進博會再迎盛況,背后是一個不斷履行承諾、堅持對外開放的中國。2018年,中國進口2.13萬億美元,占全球進口額的10.7%;過去5年,中國進口增長率占全球進口增長率的22.7%。與此同時,中國4次主動降低關稅,加快通關速度,以滿足擴大開放的新需求。為了充分發揮本屆進博會的“溢出效應”,海關總署特意將參展商品的“臨時護照”延長至一年,而“暫留地”就設定在距國家會展中心僅10分鐘車程的虹橋商務區保稅物流倉儲中心,以保障后續交易工作的順利進行。不難看出,中國的對外開放充滿“人情味”,不僅走得快,更走得穩。
攜手共贏之“道”。進博會不只是商品的展臺,也是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橋梁。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交易的是商品和服務,交流的是文化和理念,迎的是五洲客,計的是天下利。”進博會期間,各國政要、專家學者、商業精英齊聚上海,通過虹橋經濟論壇、世貿組織小型部長會議等大大小小上百場活動,探討世界經濟走向,共同謀求發展機遇,這在當今世界經濟形勢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外則引賓朋、群歡宴,內則共攜手、謀遠略。以未來為向度的進博會持久地對世界各國散發著魅力,這也正是進博會自身成為“爆款”的原因。(海外網評論員 張六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