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周俊生(上海)
2019年已經進入尾聲。回顧這一年中國的外資投資市場,可謂波詭云譎,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以后,在持續加大對中國的貿易摩擦的同時,還加緊了對外資赴中國投資的遏制。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去年7月召開的會議上針對國際市場的新變化和新形勢,提出了“六穩”政策,其中“穩外資”作為一個重要方面,對于中國在新的條件下保證宏觀經濟行穩致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19年,我國“穩外資”的成就令世人矚目,據來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消息,今年1—10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33407家,實際使用外資7524.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6%。10月份當月實際使用外資692億元,增長7.4%。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利用外資逆勢增長,保持了穩中有進的態勢,展示了中國市場對外國投資者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積極吸收外資,利用外資直接投資來發展中國經濟,是我國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一直堅持的一個重要國策。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煥發出來的強大的經濟增長空間對外國直接投資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同時我國所擁有的巨大的國內市場和作為發展中國家曾經長期保持的巨大的“人口紅利”也使外資直接投資進入中國后獲得了成長機會,一些跨國企業因為進入中國而獲得了新的市場增值。
總的來說,中國長期堅持的吸引外資投資政策使中國經濟和外商投資獲得了“雙贏”式發展,這使得外資投資在中國呈現出生生不息的發展。
從本世紀開始,中國原有的以投資增長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中國開始建立以消費為增長引擎的經濟增長模式。在這同時,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原有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中國一些地方政府曾經推出的對外商投資企業在用工、土地、稅收等方面的特殊優惠也隨著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取消。黨的十八大召開以后,中國確立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方針。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特別是外商投資企業原來所享有的“超國民待遇”的消失,自然使一些簡單勞動型企業的經營成本有所上升,因此有個別外商投資企業退出中國,這其實是很正常的情況,一些輿論將其夸大為“外商投資退出潮”完全是無視事實的一種夸大其辭。
事實證明,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中國利用外資在最近幾年呈現出逆勢增長的良好勢頭,保持了有退有進、進退相宜、進大于退、進優于退的積極姿態,中國市場對外國投資者具有的強大吸引力不僅沒有消減,而且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而在質量上有所提高。
美國企圖通過貿易摩擦等手段遏制中國的發展,其所推出的一些經濟政策對中國吸收外資投資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但是,中國經濟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已經建立了雄厚的實力,這不是外部勢力可以隨便撼動的。
最近幾年來,中國政府加緊改革開放,其擴大開放已經進入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的新階段。從2013年開始,我國以先期建立的上海自貿區為起步,積極引進國際流行的市場管理模式,到目前在全國各地已經形成“1+3+7+1+6”共18個自貿區,它們覆蓋了中國的東西南北中,按照各地的市場發展狀況確立了各自的目標,使吸收外資呈現出一種生氣勃勃的創新格局,今年前十個月,中國長江經濟帶、自貿試驗區吸收外資明顯增長。盡管美國等發達國家基于意識形態的需要,一直在利用其優勢遏制中國的發展,但是,這種來自外部的壓力反而促使中國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以更多的外資吸收來完成“穩外資”的戰略目標。
中國已經宣布逐步放開金融、汽車等行業對外資的市場準入,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可以用和中企合資、多家外資企業合資或外資獨資等多種形式推進,中國吸收外商投資已經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國吸引外資穩定增長結構優化,這充分表明開放共贏是符合當今世界發展規律的大邏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可以預期,不管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少艱難險阻,只要堅持進一步深化改革,堅持更加開放,中國就能夠對外商投資保持常青的吸引力,也一定能夠與世界各國在合作共贏的道路上寫下更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