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化改革致勝高質量發展
- 發布時間:2019-12-21 17:38:34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里?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21日)推出:《堅持基本經濟制度,以市場化改革致勝高質量發展》,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
開篇立論
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的有效結合,是我國獨特的制度優勢。這是對中國過去70年發展經驗的總結梳理,也是對最近40年中國改革開放成功要素作出的高度歸納。在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這種制度優勢當進一步發揚光大。
有問必答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到今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不平凡的增長道路背后有著獨特的經濟制度支撐。放眼全球,社會主義,中國不是探索最早的國家;市場經濟,中國也不是發展最成熟的經濟體。但是,將它們有效地結合起來,形成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成就了過去40多年的“中國奇跡”。那么,在今天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談“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目的何在呢?
劉俏:我們在政府跟市場之間擺脫了簡單的二元對立的這樣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而是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做結合,把國家戰略跟市場機制做結合。強調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它的意義就是,我們面對未來不確定性,解決這些經濟社會發展中不斷涌現的問題的時候,這是我們最值得依賴的東西,也是我們過去成功、未來能夠取得勝利的這種信心的來源。
走過了40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正經歷經濟增長模式轉型、結構優化、增長動能轉換的“三期疊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后是眾多的內外部挑戰和更多的不確定性。而在攻堅克難、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我們如何去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更高效結合呢?
劉俏:我們要朝高質量去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這種空間來自什么地方?更多的是在于資源的配置效率的提升,通過不斷地深化改革開放,通過體制創新,激活市場主體的活力。我們過去40年的經驗已經證明,市場是最有效的一種機制。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整個市場體系應該說建立還是比較齊全,但這里面最大的短板是來自于要素市場,主要反映在我們的勞動力、資金、土地,當然包括現在不斷涌現的這種數字資產。在這幾類生產要素里面怎么去實現真正市場化的這樣一種配置,這個才是我們在未來最大的挑戰。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處處體現著改革對于全要素生產率的重視,其中尤為明顯的就是強調“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將科技創新放在顯著位置予以強調,背后是怎樣的邏輯呢?
劉俏:全要素生產率的來源一般講是兩個來源,一個來源其實就是技術進步。另外一方面是什么?來自制度創新,更好的激勵機制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我們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本身,其實也跟我們在過去這種科技創新體制里面還是有一些結構性的問題有關系。比如我們在研發強度方面還是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們在研發里面,真正用于這種底層技術的這部分支出占的比重偏低。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也包括未來在這種基礎科學、底層技術方面的投入會加大。同時也會通過一些機制創新的方式,給予研發人員更大的一種激勵,讓他們潛心去做科研,能把科研的成果更好地轉換成生產率,通過這種方式更有效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我們向內部要動力,也必須與世界共發展。《決定》指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這種對于開放的“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追求,目的又是什么呢?
劉俏:我們現在消費占的比重比較低,只占GDP38%的樣子,但未來比重會越來越高。同時的話在整個消費結構里面,服務消費占的比重會越來越高。一個成熟的經濟體,服務消費占整個消費的比重應該在60%以上。現在這一塊肯定又是供給端的問題,我們產品的品質、質量離需求端還有很大的一個距離。未來為了更好地發展服務經濟,最好的辦法是什么?市場競爭和對外開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追求這種開放性的經濟體制,它其實是在供給側這一端,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消費結構的變化,做出一個積極的回應。而這一切,它更多的是鼓勵民營資本或者外資進入到服務領域,最終使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能得到更有效的滿足。
數說優勢
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只占全球GDP的1.8%,說“微不足道”不為過。而40年后的2018年,中國GDP突破90萬億元,占全球GDP的約16%;人均GDP更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100美元,上升到2018年的9000多美元,成功由低收入國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70年的跨越式發展,使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歷史留給后人最寶貴的財富是經驗,我們始終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為了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