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汝希):候鳥從曲水環抱的草甸上騰飛而起,漫天的金色夕陽映照出了它們優美舒展的剪影。
一望無際的濕地、盤旋的候鳥,這樣美麗的景色左玉濤已經再熟悉不過了。作為黑龍江嘟嚕河濕地的保護者,自2004年黑龍江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以來,他已經與這些候鳥相伴了15個年頭。
鳥蛋要揀出一半留一半
黑龍江嘟嚕河濕地保護者左玉濤1966年就出生在這里,他見證了這片北大荒原始濕地從大到小、又由小到大,野生鳥群由多到少、又由少到多的全過程。一說起濕地和候鳥,左玉濤的語速快了起來,“魚多、鳥多,什么都有”是左玉濤對黑龍江嘟嚕河濕地最初的印象。
在左玉濤的記憶里,每年春天候鳥回來時,朋友的爺爺都會帶著他去濕地里揀大雁和野鴨子蛋,用不了一上午時間就會揀滿兩大筐。他一直記得一件事,爺爺每次發現大雁和野鴨子蛋時,從來不會連窩端,總是揀出一半留一半。年幼的他曾問爺爺為什么要將蛋留下一半,爺爺告訴他:“如果我們全拿走了,鳥就沒了后代,我們就再也吃不到蛋了。”簡樸卻深刻的道理刻在了左玉濤的腦海里,在他的印象里,那時的人們與濕地和諧共處,并且人們從來都不會傷害候鳥。守護的意識也就是這時在左玉濤的心里生根發芽。
如何讓濕地由小變大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三江平原開發的步伐加快,大片的葦場濕地變成了糧田,原來一望無際的濕地越來越小,野生鳥類也因此越來越少了。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開始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2000年嘟嚕河濕地被列為市級自然保護區,2003年又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不久,左玉濤也被調到了保護區工作,變成了濕地的保護者。
如何讓陪伴了左玉濤幾十年的野生鳥類再度飛回來?左玉濤深知,要想讓野生鳥類再次多起來,就必須讓濕地再次大起來。
在省市縣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左玉濤帶領保護區管護站所有工作人員大力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曾經的濕地開墾成了糧田,田地開墾不易,保護區又是在糧田開墾之后成立的,左玉濤明白退耕還濕將會是一場難打的仗。為了加大退耕還濕力度,2006年到2007年,左玉濤跟當地老百姓“搶”了兩年的土地,同時加強蓄水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復了濕地的生態功能,維持了濕地生態系統健康。
2010年以來,近1200公頃的濕地無水區得到了水源補充,植被得到了恢復。隨著積水面積的擴大,多年不見蹤跡的各種珍惜鳥類終于又重新回到了保護區。2017年7月,通過人工觀測記錄和電子監控網絡數據顯示,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一個春季遷徙候鳥就達25萬只,包括世界瀕危物種東方白鸛200余只、丹頂鶴20余只、白枕鶴30余只、蓑羽鶴40余只、白頭鶴30余只。
春天來了,東方白鸛留下來了
濕地變大,候鳥歸來,嘟嚕河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左玉濤的步伐卻停不下來,一次偶然的發現,他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標。
2017年9月,候鳥回遷的時候左玉濤在保護區內發現了十幾只東方白鸛。東方白鸛是國家一級保護物種,短短幾天之內,左玉濤發現保護區內的東方白鸛竟然增加到了200多只。直到現在提起當初的這一發現,左玉濤仍然很興奮。東方白鸛對環境的要求極高,大批的東方白鸛出現在這里正說明了嘟嚕河濕地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變好了,生態系統維持在非常健康的水平。
這一發現讓左玉濤驚喜不已,他下決心要把東方白鸛留在嘟嚕河濕地,變遷徙地為繁育地。但對于保護區來說,將東方白鸛留下來進行繁育也是頭一回,對此毫無經驗的左玉濤心里也沒有底。左玉濤當即決定啟程去有經驗的保護區進行學習。
春節假期一過,左玉濤帶領保護區管護人員共建了20座東方白鸛人工鳥巢。東方白鸛對巢穴的要求高,不同于丹頂鶴等將巢筑在地面的鳥類,東方白鸛的巢穴需要建在高7米的地方。左玉濤帶領管護人員頂著風雪爬上高處,起早貪黑地干了半個月,這其間只回過一次家。
隨著春天的到來,東方白鸛回來了。
“占巢了,又占巢了!”左玉濤每天都會遠遠地貓在草叢里拿著望遠鏡數著數,終于,3個鳥巢都被占領。“當年筑巢,當年招引,當年成功繁育十只幼鳥。”這是我國當年招引、當年成功繁育東方白鸛的第一例。
2019年春天,又有200多只東方白鸛遷徙回保護區內,共孵化出21只幼鳥,是2018年的兩倍多,并且經GPS定位顯示,今年春季遷徙回來的種群里,有5只是去年在這里出生的。這已經能夠證明,黑龍江嘟嚕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繼洪河自然保護區之后,我國最北端又一處東方白鸛之鄉,而在左玉濤的書架上也靜靜地擺著一本獎狀證書——“東方白鸛保護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