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一個月之后,本報“2019行走黃河大型融媒體報道”啟程,歷時40天。
采訪組一路看發展、寫變化、說成就,沿途就黃河流域防洪、治污、水土治理、水資源協調及文化傳承等話題發出融媒體報道180余篇,總訪問量破億。
這是相隔20年,本報再度組織“行走黃河”采訪報道。回首1999年,采訪組從黃河入海口出發,溯河而上,終抵青海黃河源。這次,采訪組從青海瑪多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出發,輾轉沿黃9省區30個地市50多個縣區,行程近萬公里,順流而下直到入海口。
再次用雙腳丈量長河,氣象萬千滿目新:黃河之變中最美的是生態,最甜的是脫貧,最令人充滿信心的是沿河各地求解高質量發展。
1999年,采訪組寫下的文字很沉重:入海口“寬廣的河床,如今只剩下絲絲縷縷的細弱小溪”;黃河源頭生態失衡……
當年,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正式實行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下游全線恢復過流。還是這一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在陜西延安落下第一鋤。
大河滾滾向前,治河步履堅定。此后20年,黃河干流再未斷流。
在上游,黃河源頭的牧民變身生態管護員,三江源治理、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破冰,瑪多縣的湖泊數從1800個恢復到5849個;四川若爾蓋、寧夏沙坡頭等地科學治沙,騰格里、毛烏素、庫布其沙漠擴展得到有效遏制;內蒙古烏梁素海,過去15年間累計生態補水近23億立方米。
在中游,水土治理持之以恒。近20年中,平均每年攔截入黃泥沙4億多噸,250多萬農民逐步脫貧;黃土高原打下5萬多座淤地壩,不僅防洪攔沙,更讓老鄉們有了活命田、金飯碗;河南三門峽打響綠色保衛戰,小秦嶺金礦礦權全部退出——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洗”清黃河。
在下游,河南、山東黃河灘區群眾圓了安居夢;從保證歲歲安瀾,到向往美好生活,黃河畔處處謀劃脫貧計、念好致富經;如何用好水資源、做活水文章,讓黃河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正在成為沿岸干部群眾的共同追求——發展,就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給了黃河沿線前所未有的機遇——“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干在當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讓黃河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