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習近平主席發表2020年新年賀詞,明確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沖鋒號已經吹響。”2020年是脫貧攻堅到了發起總攻、決戰決勝的沖刺之年,任務更加艱巨繁重,務必一鼓作氣,乘勢而進,盡銳出戰,沖刺攻堅。
目前,我國尚未脫貧的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條件較差的農村和因病、因殘、缺乏勞動力的貧困家庭。習近平主席在新年賀詞中已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的沖鋒號,我們要緊盯“兩不愁三保障”這個目標,借鑒和總結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和有益做法,突出問題導向,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采取有針對性舉措實施黨建扶貧、產業扶貧、旅游扶貧、科技扶貧、就業扶貧、醫療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生態扶貧、信息扶貧、教育扶貧、電商扶貧等精準扶貧方式,打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注重高質量發展,形成打贏脫貧攻堅長效機制。2019年,“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囑托溫暖人心,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增添了無限底氣,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仍然任務艱巨。步入深水區的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攻堅戰”,永遠在路上的作風建設,更多制度優勢需要轉化為治理效能,都在不斷提醒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不是簡單的,而是復雜的;不是輕松的,而是艱巨的。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就要把脫貧質量放在首位,聚焦提高脫貧質量這個大原則,進一步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與群眾的具體需求高度契合起來,做好一對一、點對點的微觀籌劃,實現“量身打造”“個體定制”,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
注重用政策支撐,全面夯實脫貧攻堅基礎設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百鎮千村建設相結合,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產業發展能力,切實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抓實抓好。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是打贏脫貧攻堅的關鍵問題,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大局中的基礎性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特別是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實現了絕大多數自然村通公路、通電、通電話,自來水、天然氣、寬帶網絡等生活設施進入農村的新氣象,打造出不少田園風光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新農村社區,大大提升了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要在保證農業功能不變的前提下,在產業發展、主題項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凈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創意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謀劃,精準施策,促進農業資源景區化,讓農民生活在景區,在景區里致富。
注重抓綠色發展,高效推進生態保護優先戰略。要深刻認識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性,努力發展綠色產業,將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鄉韻鄉愁是割不斷的情感紐帶,是抹不去的成長記憶。精準扶貧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鄉村文化資源,提升美麗鄉村的內在品質和文化氣質,讓人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同時,永遠記得住鄉愁。鄉村生態資源只利用不保護,坐吃山空不行;如果單單守著綠水青山,不會科學利用,不善永續利用,也換不來金山銀山。鄉村要通過增加生態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鄉村生態振興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發展的深刻革命。不論是筑牢生態屏障,還是補齊生態短板,抑或是發展生態旅游,以理念先行,以實干為基,以制度優勢為保障,必將打造出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越到決勝時刻,越要響鼓重錘。2019年的磨礪,將為2020年輸入磅礴的動力。每名黨員干部都要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勇于斗爭的奮進姿態,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定能不懼風吹浪打、不怕險灘暗礁、翻越無限險峰,把每一個“我”都鐫刻進打贏脫貧攻堅的歷史進程中,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奉獻出磅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