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黨中央把穩就業作為“六穩”之首,始終把就業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保持了就業穩定和發展大局穩定。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反復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前不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穩就業作出重要部署,國務院又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這為做好就業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就業形勢,全力以赴確保就業形勢穩定。
一、為什么近年來我國能夠保持就業形勢穩定
近年來,我國克服經濟增速下行帶來的困難,保持了就業形勢的持續穩定,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就業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就業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主要表現在:一是就業規模不斷擴大。2013—2018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6年保持1300萬人以上,2018年末全國就業人員總量達7.76億人,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二是就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顯著增強,三次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從2013年的31.4:30.1:38.5,調整為2018年的26.1:27.6:46.3,“倒金字塔型”就業結構形成。三是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2014年城鎮就業人員比重首次超過鄉村,2018年占比達56.0%,比2012年提高7.6個百分點。四是重點群體就業保持穩定。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創業人數連年實現雙增長,年底總體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0%以上。年均幫扶超過550萬失業人員再就業,超過170萬困難人員實現就業。截至2019年11月底,累計幫扶1192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121萬因去產能下崗的職工得到妥善安置。五是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就業渠道更加多元,工資收入穩步提高。企業用工日益規范,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效維護,社會保險覆蓋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2019年,就業延續總體平穩的態勢。預計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均處于預期控制目標之內。
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根本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一系列改革發展的政策措施落實落地,有利于就業穩定的積極因素不斷顯現。
民營企業是吸納就業的重要渠道。重慶市梁平區把發展民營企業作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就業水平的重要抓手。目前梁平工業園區共有民營企業270戶,吸納失業人員、被征地農民等2萬余人就地就近就業。圖為重慶宏美達欣興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梁平分公司的紡織工人在崗位上忙碌。 中國勞動保障報供圖 劉輝/攝
經濟規模擴大的有力拉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就業問題根本要靠發展。把經濟發展蛋糕做大,把就業蛋糕做大。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經濟運行合理區間的下限,創新實施區間調控、定向調控、精準調控等宏觀調控方式,穩定了經濟增長,夯實了就業的基本盤。目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仍處于中高速增長區間,在世界范圍內仍居前列。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對就業的拉動能力相應增強,帶動了就業容量不斷擴大。
產業結構優化的推動。如果說經濟發展是擴大就業的“火車頭”,那么合理的經濟結構就是拉動就業的“加速器”。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質量和效益的提升拓展就業增長的新空間。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掘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蘊含的巨大潛力;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壓縮落后產能;協同推動東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振興“四大板塊”發展,加快實施“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著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產業、城鄉、區域結構進一步優化,使得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持續增強。
改革紅利的釋放助推了就業主渠道的拓展。個體私營經濟和小微企業日益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政府效能進一步優化,有力支撐了經濟動能轉換,為促進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環境。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持政策得到加強,普惠性稅收措施不斷完善,融資模式進一步優化創新。“雙創”成為時代熱潮,市場活力競相迸發,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顯現。2019年前10月,我國日均新登記企業數1.97萬戶,新創設企業提供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
政策效應的發揮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彌補市場不足、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和勞動者的新期待,不斷發展和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統籌優化人力資源供給與改善勞動力市場需求,強化就業政策與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政策之間的協同聯動,將就業與創業緊密結合;織密織牢促進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就業創業的經緯線,注重兜住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底線,同時注重完善改革進程中受影響勞動者、全面小康建設中貧困勞動者就業創業的政策體系;調整提高部分就業補貼標準、擴大就業補貼享受范圍,創新推出了創業基金、求職補貼、創業補貼等利民惠民新舉措。2018年11月,為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給就業帶來的影響,國務院出臺促進就業新政策,打出穩企業穩崗位、強培訓促就業、重服務兜底線的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充實完善了就業政策體系。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求就業優先政策要全面發力,并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來考量。中國特色的就業政策體系成為穩形勢、助發展的重要利器。
二、如何看待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就業形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就業領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多,工作推進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項,我國的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就業任務更加艱巨繁重。
從總量看,就業壓力依然存在。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有所減少,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到2020年后減幅將加快。但必須看到,這種減少是供給高位上的放緩,而且由于受教育等因素影響,勞動年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相對滯后。2018年末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仍接近9億人,預計到2035年勞動年齡人口仍將保持在8億人左右。近幾年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約有1500多萬人,加上近千萬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員,需在城鎮就業的勞動力年均約2500萬人。不僅如此,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仍有增量。
從結構看,就業矛盾更加凸顯。在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結構性就業矛盾進一步凸顯,突出表現為“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一方面,企業反映招工難,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一線普通工人也面臨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畢業生等新成長青年群體存在就業難題,去產能等結構調整中產生的大齡失業人員再就業則更加困難。這種“兩難”并存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不匹配,是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結構性問題在就業領域的集中體現。從需求端看,我國目前仍處于工業化中期和產業鏈的中低端,市場中增加的崗位大部分是制造業、服務業一線普通工人和服務員;從供給端看,每年新成長勞動力中高校畢業生超過一半,農民工群體中80、90后新生代已占據主體,新一代求職者更加注重職業發展、工作條件和自我價值實現,供需對接存在錯位。另外也要看到,相對于產業和技術的快速變化,人的變化是一種慢變量,實現職業轉換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訓,轉變就業觀念更需要較長的時間。
從重點群體看,青年就業任務艱巨。青年就業是世界性難題,我國也不例外,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青年就業壓力將依然突出。“十三五”時期我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年均超過800萬人,再加上500萬左右的中職生,青年就業規模將繼續擴大。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供給持續高企與有效崗位不足的矛盾凸顯。目前我國仍處在由產業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發展階段,市場上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崗位還不充足。部分畢業生專業技能水平、創新創業能力與市場和企業的用工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存在“就業難”與“招工難”并存的現象。
從外部環境看,新的影響因素增多。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不可避免對企業用工和勞動力市場帶來影響。從監測調研情況看,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但部分地區、部分行業企業穩崗壓力有所加大。同時,“機器換人”的影響也要密切關注。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加之勞動力市場普通工人難招,一些企業加快推進“機器換人”,被替代崗位多為重復性、流程性工作,主要是流水線操作工、一線客服等對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對較低的崗位。未來,我國產業加速向中高端邁進,“機器換人”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影響的就業崗位數量會持續增加、進程會提速,崗位結構發生深刻變化,部分勞動者不可避免要面臨下崗失業的陣痛。
當前,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就業重要性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就業優先的目標導向尚需進一步增強。各地工作進展不平衡,政策落實有待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基層基礎還需夯實,就業服務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隨著新動能蓬勃發展、新就業形態不斷涌現,就業服務管理、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需要改革完善。我國產業仍處在中低端,二元結構下就業不平衡、流動不順暢矛盾依然存在,創造充分高質量就業機會還需付出艱苦努力。
挑戰是客觀存在的,但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確保就業形勢穩定仍有很多積極因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和體制優勢,將為應對就業挑戰提供根本保證。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強化就業工作組織領導,推動減稅降費、援企穩崗等重大舉措落地,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培訓,不斷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和資金準備,將為穩定就業形勢提供有力支撐。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明顯,新動能方興未艾,服務業迅速發展,鄉村振興大有可為,將拓展更多新的就業空間。企業缺工現象依然存在,勞動力市場有一定回旋余地。只要充分發揮好這些積極因素,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應對風險挑戰中開創就業工作新局面。
三、保持就業形勢長期穩定需要從哪些方面發力
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9億勞動力的大國,不斷擴大就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展,始終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我們將加大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力度,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健全目標導向優先機制,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區間調控的下限,把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納入宏觀調控體系,精準調控、相機調控。健全宏觀政策聯動機制,推動產業、財稅、金融、貿易、教育、社保等政策圍繞穩定和促進就業綜合發力,促進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良性循環。健全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在實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專項行動時同步評估對就業影響,同步制定涉及勞動者的分流安置方案。
著力推進減負,穩企穩崗穩就業。做好“降、返、補”三方面工作,加快推進各項惠企舉措落地,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降”,就是落實好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持續加強調研督導,及時評估實施效果,確保企業社保繳費實際負擔有實質性下降,穩定企業發展預期。“返”,就是落實好失業保險返還政策,對不裁員少裁員的企業,持續加大穩崗支持力度。“補”,重點是對符合條件企業吸納勞動者就業,落實好創業擔保貸款貼息額度提升、稅收減免限額提升、及時給予社保補貼等政策。同時,加強對企業的用工指導服務,支持開展企業間的用工調劑,緩解招工難題,鼓勵企業改善用工環境和薪資待遇,穩定員工隊伍。
著力促進創業,積極帶動就業。強化政策扶持,加大稅收優惠、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創業培訓等實施力度,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創業,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強化創業服務,提升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支持各類創業孵化基地和園區建設,開展創業服務展示交流、創業大賽等活動。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礙創業的各種行業性、地區性、經營性壁壘,放寬市場準入限制,簡化立項、審批和辦證手續。同時,加大對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完善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社會保障等政策。
著力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針對在崗職工、困難企業轉崗職工、就業重點群體、貧困勞動力等參加培訓,落實一系列補貼和扶持政策;針對企業、技工院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落實支持政策和措施,支持企業開展在崗轉崗培訓,開展好各類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培訓,加強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推動培訓對象廣覆蓋。廣泛調動各方積極性,管好用好提升行動專賬資金,簡化補貼申領程序,引導各方面承接大規模培訓。不斷提升培訓質量,探索急需緊缺人才目錄編制發布制度,推動工學一體、校企合作,健全培訓績效評估體系,支持實訓基地建設。
著力加強全方位就業服務,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健全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廣泛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職業介紹、職業指導等有針對性的公共就業服務。積極推動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推進智慧化服務,打造全國統一的服務辦事信息化平臺,全面推進“互聯網+公共就業服務”。推行便民化服務,簡化優化服務流程,推廣“最多跑一次”等便民舉措。組織開展系列公共就業服務活動,針對不同勞動者打造“春風行動”、“金秋招聘月”等特色服務品牌,努力實現“月月有招聘、時時有就業服務”。同時,加強勞動力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非法職介、性別歧視等侵權行為。
著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兜牢民生底線。持續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計劃,做實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臺賬,集中開展專項活動,推廣精準招聘平臺,有組織地開展就業見習,繼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和中小企業就業。聚焦最困難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集中發力,全面提升勞務組織化程度,把政策、資金、培訓等重點用在貧困勞動力上,著力做好“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就業幫扶工作,增強職業技能培訓針對性實效性,促進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加大對失業人員特別是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力度,繼續開展“一對一”就業困難人員援助,運用公益性崗位兜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