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根,山西省靜樂縣五家莊村的年味越來越濃了。1月10日,村里的路燈桿上,一串串紅燈籠已經掛起來了。皚皚白雪掩映之下,分外喜慶。
39歲的李小紅各種忙活,擦玻璃、糊窗花、蒸花饃。一臉喜氣的她正盤算著,等忙過這兩天,好進城再置辦些糖果和鮮菜。
“來了賣魚的了,都是大活魚,你家要不?”鄰居在院外高聲問。
“知道了。”不一會,李小紅拎著兩個塑料袋子回來了,手凍得通紅。一條二斤多的魚已經收拾好了,李小紅把它放到了冰箱里,轉身把另一條還亂蹦的倒進水盆里。“大冬天能有活魚,娃娃們稀罕了,養上幾天看看。”
這要是擱在往年,李小紅可不敢這么“大手大腳”,得打個電話問下在太原打工的愛人,年底能拿回多少錢。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上大學,一個念小學,建檔立卡貧困戶花錢得量入為出,能省一個是一個。
今年不同,李小紅一家脫貧了——靠的是一臺縫紉機。
說起靜樂的裁縫,很有名頭。僅北京一地,就有上萬靜樂人從事裁縫工作,靜樂人開的服裝加工企業最多時達到30多家。他們主要以代理大型服裝廠外包業務賺取加工費。2017年,靜樂縣委數次組織人員進京,向這些企業主陳述縣委、縣政府扶持裁縫產業發展的種種優惠政策,誠邀他們順應產業轉移大勢,回老家創業,帶領全縣貧困父老“裁”掉窮帽子,“縫”出好日子。
31歲的李星欣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五家莊村人,2017年10月注冊成立了公司,兩個服裝加工車間,一個設在縣城的移民小區,另一個自然設在了五家莊村。
種六畝地,一年下來也沒幾個錢。當裁縫,一個月最少也有1500元,還不誤給娃娃做飯。一比較,李小紅把地流轉出去,報名參加了縣里提供的免費裁縫培訓。
記者在五家莊村扶貧車間墻上看到一張沖鋒衣工價表。加工一件沖鋒衣分為48道工序,加工費最高的是上里拉鏈,一件1.5元,最低的是封領,一件0.2元。
“好做的低,費時的高。”李小紅告訴記者。現在她已經從“生手”變成了熟練工,一個月能拿到3000多元。“如果沒有扶貧車間,我還是個在家做飯帶孩子的家庭婦女,一到年底,只能眼巴巴看著孩子他爸能帶回幾個錢。”
但李小紅還不滿足,男裁縫們一個月能掙到6000多元。她想讓愛人明年不要出去打工了,與其在外一年掙萬數塊錢,還不如學裁縫,守著家,還收入高。
如今,除了縣城的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有30多家像五家莊這樣的“縫紉村”,全縣還有10個。“這幾年,靜樂縣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服裝加工業態。今年除了春節放幾天假,一年都有訂單。”李星欣告訴記者,能吸納300人務工的第三個加工車間已經建成,“過完春節,就能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