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瘦為美” 少女催吐成癮
在所有人眼中,小薇(化名)是一個非常苗條的姑娘,1.65米的身高,體重只有不足90斤,可是她看到鏡子中的自己,還是覺得“太胖”。因為怕胖,她不敢正常吃飯,經常連續幾天節食,之后在饑餓感的促使下,她又會大量進食,然后再給自己催吐。對于自己的做法,小薇也很糾結和苦惱。她認識到這種行為模式是在損害自己的健康,但同時,她又像是上了“癮”,停不下來。
神經性厭食癥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綜合三科主治青少年精神問題的楊磊醫師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診查的患者中,有進食障礙的患者大約占1/4,女性患者明顯多于男性。這些患者一般是從十三四歲開始發病,有的會持續十幾年。“所以很多年輕人只有二十幾歲,就已經成了‘老’患者”,而他們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怕胖”。
楊磊認為,進食障礙的病因非常復雜,既有社會文化因素,也有個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物學因素。進食障礙往往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過,“以瘦為美”的社會主流審美價值導向卻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在當今的審美語境下,無論是電視里的明星、主持人,還是網絡上的紅人,甚至是文化名人,都在競相爭當“瘦成一道閃電”的“紙片人”。她們有的得意地曬著自己減重成功的照片, 有的高喊著“要么瘦,要么死”的口號,把“節食變瘦”“對自己狠”,與“積極向上”和“有毅力”聯系在一起。在這種價值導向的影響下,很多青少年錯誤地認為,“胖”是“不對”的,是“不自律”的表現,只有“瘦”才是“美”,只有追求更低的體重,才是“值得驕傲”的事情。
楊磊告訴記者,這種認知錯誤非常危險,很可能會導致極端行為的發生。一位學習工作都非常優秀的年輕女孩,因為進食障礙被母親送到了楊磊這里。她自己并不希望得到治療,她告訴楊磊,她很享受饑餓的感覺,只有處于饑餓感之中,她才覺得安全,并且會感到自豪。她說:“餓著會讓我有成就感,即使會付出健康的代價。”“相當多的年輕女孩,從初中,甚至小學四五年級開始,就因為愛美而要減肥,越吃越少。其中有一些人減到一定程度停不下來,變成神經性厭食,出現營養不良的現象,甚至有生命危險;也有些人因為節食失控,變成神經性貪食。神經性厭食癥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大多數患者死于營養不良等軀體并發癥。”楊磊說。
催吐:校園里的“傳染病”
楊磊發現,進食障礙患者對自己體型的感知,以及對食物會造成肥胖的擔心,往往也是病理性的。他曾接收過一位大學生進食障礙患者,“她從初中就開始極度減肥,體重從90斤減到60斤,虛弱得沒有辦法上學,月經也停了,可是還覺得自己胖,擔心只要吃東西就會變成大胖子。”
一邊是對變胖的恐懼,一邊是對饑餓感的難以忍受。催吐,讓夾在中間搖擺不定的年輕人找到了解決辦法。“她們在網上購買了催吐管,自己插到胃里,將吃下去的食物吐得一干二凈。有時甚至還會出血。壓力越大吃得越多,催吐的時間也就越長,有時一晚上幾個小時都在做這個事情,身體因此變得非常虛弱。她們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好,卻停不下來”。
與高校校醫交流時,楊磊得知,催吐在大學校園里不是一個罕見的現象,它是會“傳染”的。“年輕人之間喜歡互相模仿。住在一個寢室的女生,其中一個人用了催吐的辦法變瘦了,其他人看到了效果,就也跟著效仿。變瘦的女生也因為得到了周圍人的肯定而繼續強化自己催吐的行為。有些人甚至還會寫催吐攻略教別人怎么催吐”。
克服一種“癮”
楊磊介紹說,青少年進食障礙在國外比較常見。歐洲一項調查顯示,青少年進食障礙的發病率僅次于Ⅰ型糖尿病。但是,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注意到這種疾病。
2015年發布的《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提到,我國尚缺乏有關進食障礙的全國范圍流行病學調查研究。很多調查采用自評問卷進行估算,數據存在偏倚。上海市的一項流行病學調研顯示:上海兒童青少年進食障礙患病率為1.4%,其中,小學生1.3%,初中生1.1%,高中生2.3%(上海兒童青少年流行病學研究,2011-2012)。楊磊說,他從2014年開始在六院從事進食障礙的治療工作,那時全國只有六院一家有進食障礙的專病病房。現在,上海、大連等城市也陸續開設了進食障礙專病病房,但是仍然會有其他城市的患者前來六院就診,患者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對于進食障礙患者的治療其實并不容易,精神科醫師會幫助患者重新建立吃飯的規則,為他們制定食譜,幫助他們有規律地進食。但是對于病情嚴重的患者來說,自覺遵循這些規則會比較困難,這時就需要住院治療。住院治療是封閉式的,醫院會為患者準備好一日三餐,并監督他們進食。在規范患者飲食的同時,醫生還要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對于那些神經性厭食癥患者,要安撫他們的情緒,讓他們循序漸進、從少到多地進食。讓他們觀察到自己的體重逐漸變化,幫助他們認識到正常吃飯不會一下子變成一個大胖子,從而消除他們對食物的恐懼。對神經性貪食癥和暴食癥患者,要控制他們的食量,不允許他們從病房外面偷帶食物或是叫外賣,還要警惕他們的催吐行為。
楊磊說,對進食障礙患者進行治療,就像是幫助他們克服一種“癮”。這種癮與煙癮、酒癮有些相似,不同的是,這些患者有人是對饑餓感成癮,有人則是對吃東西成癮。在病房里,醫生需要幫助患者重新建立他們的饑飽感,以及對食物的正確認知。很多患者接受住院治療后都會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如釋重負”。他們不會再擔心是不是吃多了需要催吐,也接受了體重增加是正常調節這件事。
“進食障礙一般是從十三四歲開始的,因此從中學開始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營養教育顯得特別重要。現在很多中學生都在減肥,雖然不一定到發病的程度,但也會影響身體健康。十幾歲孩子還沒有發育完全,這個時候不適合節食減肥。另外,運動健身是健康的,但為了減肥而過度鍛煉也是不可取的。學校應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被社會流行的‘瘦文化’所誤導。同時,媒體也應該注意宣傳導向,不要過度渲染‘瘦就是美’的審美價值觀。”楊磊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