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出征,出征!
元宵節前一天,出征場面再次集中到來。由北京醫院、北大第一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北大第三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6家醫院隊伍集結而成的新一批國家醫療隊出征,都是由醫院領導帶隊、業務骨干組成,大多是前一天中午接到部署,第二天一早出發。
四川華西、上海中山、廣州中山、山東齊魯……出征的隊伍來自四面八方。在前方,已有上萬名他們的同事,和當地醫護人員并肩戰斗了很多天。這不是第一次增援,可能也還不是最后一次。
醫者的出征,總是給人一種莫名的感動。醫者仁心,仁者有力。他們出征之際在自家醫院門口照下的合影,都是能記入歷史的瞬間。醫者集體出征,意味著病魔仍猖狂、患者待救治,這都是火燒眉毛之下的出征,是去救命的出征,是不懼死神、前赴后繼的逆行,是給萬千百姓帶去生的希望和勇氣的出征,是天使沖上去與魔鬼搏斗的出征。
在這張張合影里,我們看不清楚他們每一個人長什么樣子,但這并不妨礙我們牢牢地記住他們。
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強調,“繼續根據需要從全國調派醫務人員馳援武漢”,“盡量把精兵強將集中起來、把重癥病人集中起來,統一進行救治”。第二天,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作出部署,“集中優勢力量,調派高水平醫護團隊整建制接管重癥救治醫院或病區”。
顯然,昨天的集中出征,就是在落實中央的這個要求。疫情防控阻擊戰剛打響時,危情驟發,多是臨時抽組突擊隊式的出征。而隨情勢發展,已經有了因應的變化——重癥病人逐漸被集中起來,整建制地把以ICU重癥醫護人員為主的醫療隊派過去,每個醫院派出的隊伍都是一支自成體系、可以直接接管醫院或病區的戰斗力量。
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正體現出更深層的調動力。同樣是在昨天,國家衛健委透露,已建立了16個省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對口支援關系,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提升醫療救治能力。換句話說,除了調派國家隊,還調集了16個省的地方醫療力量。“對口支援”,這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好做法,在緊急關頭,又一次派上了用場。
對口支援,是被實踐反復證明過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在之前各種救災、重建以及東西部協作、扶貧脫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方式能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匯聚更多資源,并且因“對口”而責任清晰、便于檢驗成果。
制度,由人創造,也由人來落實。中央號令、全國動員,對口支援、一包到底,國家隊和地方隊并肩上陣……行動背后有制度,制度深層有內在邏輯,就是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就是當人民群眾遇到疫情蔓延,得拿得出成型有效的制度性辦法,把一支支精武有力的醫療隊伍,送到最需要的群眾身邊去。
無須諱言,在湖北武漢的疫情早期防控中,暴露了問題和不足,其中亦有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的短板弱項。當下,一是要把短板帶來的問題及時止住,止損;二是要發揮制度長項,盡快化解難題,揚長;三是“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完善。
制度,不是冰冷的條文。有效管用、符合中國國情和實際的制度,是有溫度的,是體現這個國家穩定的價值追求的。所以我們說,制度是有初心的。這份初心,就是探索制度、制定制度、執行制度的人的初心。
在那些出征時刻的大合影上,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生命。他們每一個人決定自己要站進這個合影的隊列里,是因為有著共同的仁心、初心。而制度的初心,已經體現在動員、集合、出發、抵達、上陣的全過程里。
把醫者仁心與制度初心凝結在一起,力量就會增強。祝他們有力地去、平安地回。(文丨特約評論員 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