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社會萬象

病毒可通過氣溶膠傳播?專家:無需恐慌,保護好粘膜是關鍵

來源: 科技日報公眾號  
2020-02-09 00:17:00
分享:

  在2月8日上海市政府舉行的疫情防控新聞發(fā)布會上,衛(wèi)生防疫專家強調,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播途徑主要為: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接觸傳播。其中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后導致感染。這是衛(wèi)生防疫專家首次明確提出氣溶膠傳播是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途徑之一。

  對于“氣溶膠”這個新概念,普通人感到困惑,到底什么是氣溶膠?氣溶膠的傳播方式是什么?如何防范氣溶膠傳播?帶著這些問題,科技日報采訪了氣溶膠領域的專家。

  氣溶膠進入人體后在呼吸系統(tǒng)粘膜沉淀

  “同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氣溶膠比飛沫范圍更大,飛沫僅是液態(tài),而氣溶膠是固態(tài)、液態(tài)和固液混合態(tài),霧霾、飛沫、可吸入顆粒物都屬于氣溶膠范疇。”中國氣溶膠專業(yè)學術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張連眾介紹,氣溶膠是個大概念,而飛沫也屬于氣溶膠,這樣表述更加準確。除了凈室和超凈室那種低污染水平的環(huán)境,一般狀態(tài)下空氣的氣溶膠顆粒含量在每立方米百萬個以上。

  他告訴科技日報,人在日常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會通過風切變產(chǎn)生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吸道中的液滴霧化是由氣流以足夠高的速度在液體表面上通過而產(chǎn)生的,飛沫被呼出人體后,液體部分會蒸發(fā),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并隨空氣遷移,增加了無接觸傳播的風險。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告曾指出,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經(jīng)長距離傳播而在短期內(nèi)導致大面積感染。

  作為專門研究氣溶膠進入人體后在呼吸系統(tǒng)粘膜沉淀的專家,張連眾表示,吸氣時,氣溶膠顆粒會進入人體,根據(jù)動力行為,落在人體呼吸系統(tǒng)粘膜上,如PM10、PM2.5顆粒會分布在人的口腔、咽喉,動力學直徑越小的氣溶膠顆粒越能夠穿透上呼吸道,到達下呼吸道。“10微米動力學直徑顆粒不容易到達聲門以下,5微米動力學直徑以下顆粒,不容易到達肺泡,到達肺泡的是1微米動力學直徑以下顆粒。具體與人的運動狀態(tài)和呼吸狀態(tài)有關,強烈運動時吸入的氣溶膠顆粒更多,到達人體更深位置的顆粒也更多。”

  氣溶膠的傳播和風有很大關系

  “氣溶膠的傳播和風有很大關系。”張連眾提醒,借助風力,氣溶膠甚至能飄數(shù)公里,因此開窗通風有利于房間內(nèi)空氣排出,也有可能讓附著病毒的氣溶膠進入。

  在日常活動中,污染氣團可能會隨著空氣運動進入別的區(qū)域,如由于人們走路或房間與相鄰走廊或空間之間的門打開引起空氣混合與交換,當健康者經(jīng)過污染氣團時就暴露于感染性氣溶膠,從而吸入可能的病毒。因此對于居家隔離的患者而言,需要注意此種傳播方式并加以防護。

  中科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氣溶膠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曹軍驥分析,從最近報告的多起案例來看,如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的幾例感染,均是不明顯的接觸傳播。以及內(nèi)蒙古、杭州、深圳和寧波等報出的多起非接觸傳播案例。可以推測,新型冠狀病毒完全可能具有空氣氣溶膠傳播的路徑,這也可能是近期病例快速上升的一個原因。

  氣溶膠傳播性不如接觸傳播的傳染效率高

  對于普通人如何保護自己,張連眾表示:“保護人體黏膜不受病毒沾染是關鍵。眼睛、鼻子、嘴這些部位溫度高、比較濕潤,適于病毒進入,應避免裸露在外。”

  他提示,要警惕空氣氣溶膠的傳播方式。戴口罩可以阻擋病毒附著的氣溶膠顆粒進入人體,由于氣溶膠顆粒傳播性強,空氣中分布廣泛,滯留時間長,因此在空曠的地方也要戴好口罩;在戶外長時間行走、騎自行車、摩托車的時候,佩戴眼鏡也非常必要,眼鏡可以在人向前行進時,推開正面可能附著病毒的氣溶膠,當然保護效果最好的是更加密閉的護目鏡。

  盡管氣溶膠傳播可能性大、受眾面廣,但其傳播性不如接觸傳播的傳染效率高,因此無需恐慌。曹軍驥提出應對氣溶膠傳播的“三防原則”,即“防自己”:盡最大可能將新型冠狀病毒隔絕在自身體外;“防別人”:按照假定對方是病毒攜帶者予以高度重視和防范,切斷對方傳染到自己的可能途徑;“防新毒”:按照新冠病毒的傳染規(guī)律,有條不紊地科學防控,如創(chuàng)造高溫高濕環(huán)境抑制新冠病毒、主動滅殺環(huán)境中的病毒、加大通風等。(陳曦)

關鍵詞:氣溶膠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