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針對上千家中國企業完成的“全球供應鏈受疫情沖擊”監測顯示,物流問題成為沖擊全球供應鏈的一大因素,當前,應為物流全行業復工復產提供精細化政策保障。
資料圖:上海洋山港,集裝箱從船舶到堆場再到集卡均實現了“零接觸”無人化作業。姚佳麒 攝
這份調查由零點有數發布,樣本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1003家企業,調查報告對疫情期間企業遭遇的全球供應鏈難題進行了監測分析。
報告稱,疫情在海外蔓延擴散,勢必對全球經濟增長造成重大影響,中國企業面對的全球供應鏈影響也越發明顯。
報告顯示,全球供應鏈問題對三類企業沖擊面較大,分別是出口導向型制造企業、進口依賴型制造企業和進出口均有涉及的復合型企業。
在全球供應鏈典型行業企業面臨的具體問題中,比較集中的是人員復工難導致產量下降和訂單延遲、原材料供應不足及價格上漲、運輸困難與物流限制成本上升等。
沖擊全球供應鏈程度最大的因素是物流因素:物流企業不能全面復工復產導致進出口企業運營難度和成本上升問題最突出,國際海運航班物流成本提高也是重要難題。
監測數據顯示,企業總體較為缺乏對全球供應鏈問題的應對意識和應對能力。五成企業目前處于“等待、觀望狀態”,拿不出應對措施和解決方案;三成企業有自救意識,但自救策略解決問題的成效有限;一成企業通過自身采取的應對措施有效緩解了壓力;而其余一成企業則通過與專業的供應鏈管理公司或供應鏈技術研發團隊合作有效緩解了疫情的負面影響。
對于成功實現自救的企業來說,互聯網和數據智能技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企業利用線上線下的供應鏈網絡,有效利用云供應鏈資源,及時將業務重心由線下調整到線上,使線上業務成為重要增量。
報告建議,應對全球供應鏈壓力首先應穩物流,關鍵在為物流全行業復工復產提供精細化政策保障。此外,針對重點進出口產品,設立“綠色通道”產品清單制度,鼓勵國際物流企業運力互助共享,加大跨境電商出口物流倉儲支持力度。
報告稱,梳理先進城市經驗形成可復制性創新政策工具包,如啟動區域海關協調聯動機制、鼓勵共享員工、一企一策精準幫扶、鼓勵出口轉內銷并開辟國外銷路、推出數字貿易平臺等。
此外,梳理、推廣有效自救經驗,鼓勵企業與專業化供應鏈管理機構合作,對供應鏈專業管理行業給予明確政策扶持。報告還建議,盡快設立全球供應鏈脆弱性產品清單,開展關鍵產品全球找貨、戰略備貨并設立科研攻關專項,鼓勵展開產學研聯合研發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