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我們的生產生活節奏,給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帶來短期沖擊。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我們既要努力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為“十四五”發展和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打好基礎。因此,做好經濟工作,意義格外重大。
誠然,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但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3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今年前兩個月國民經濟運行主要指標數據。可以看到,國民經濟經受住了疫情沖擊。其一,我國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規模經濟的優勢沒有改變。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5.2萬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3萬億元。其二,基礎工業和防疫物資保障有力,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沒有改變,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生產沒有中斷,一些行業保持較好增長。前兩個月,乙烯產量同比增長5.6%,粗鋼與生鐵產量均增長3.1%,10種有色金屬產量增長2.2%。其三,生活必需品與公用事業品供應充足,供求關系總體平衡沒有改變。其四,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新動能較快成長態勢沒有改變。
與時間賽跑,防控疫情刻不容緩,穩經濟促發展同樣耽擱不起。疫情越早得到控制,經濟社會就能越早恢復正常運轉。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努力,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但是,隨著境外輸入疫情壓力增加,我國的疫情防控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因此,還要密切監測疫情給經濟運行帶來的影響,加強經濟運行的調度和調節,更好地保障供給。
首先,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在確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動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關系到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質保障,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穩定,關系到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關系到我國對外開放和世界經濟穩定。在疫情形勢趨緩后,如何統籌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是很大的挑戰與考驗。既不能對不同地區采取“一刀切”的做法、阻礙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又不能不當放松防控、導致前功盡棄。最根本的,還是要秉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態度,堅持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
其次,要強化服務意識,把工作做在前面。疫情突襲之下,酒店餐飲、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行業均受到不小的沖擊,而且可能還將持續一段時間,一些中小微企業面臨較大生存壓力。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要主動對接企業的迫切需求,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讓政策跑在受困企業前面。要針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債務償還、資金周轉和擴大融資等迫切問題,創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為防疫重點地區單列信貸規模,為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民營和小微企業提供專項信貸額度。要調整完善企業還款付息安排,加大貸款展期、續貸力度,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防止企業資金鏈斷裂。
最后,各地還要轉變發展理念,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盡力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比如,目前很多省市就在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疫情發生初期,面對封城、隔離的極限承壓,醫院日常儲備的床位、口罩、防護服等資源頻頻告急,凸顯了城市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領域的短板。此外,得益于互聯網行業的迅猛發展,全民齊心宅家抗疫成為可能,大大降低了抗疫成本,也孕育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因此,疫情過后,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力度,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是大勢所趨。基礎設施投資具有穩定經濟秩序、快速實現經濟復蘇的特殊功能,對新型基礎設施領域進行投資,也有利于釋放經濟增長潛力,增進民生福祉。
前兩個月,中國經濟運行受到一定影響,但總體上經受住了疫情沖擊。特別是2月中下旬以來,企業復工復產進度加快推進。截至3月17日,除湖北等個別省份外,全國其他省(區、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均已超過90%,其中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廣西、重慶等已接近100%。
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個小池塘。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這次疫情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必然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各方要提高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敢擔當、敢作為,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盤和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