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云開,戰至疫消——6人小隊援鄂記
人民網北京3月18日電“魑魅魍魎病蟲生,寒冬時節陰霾沉,大年前夕江城封,統帥號令庚子晨。”2月17日,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的馮曉云、孫海燕、林毅、陳蕊華、章志建和馬宇航6位醫師小隊接到召令后,沒有絲毫猶豫,義無反顧加入到了支援一線的隊伍中,共同奔赴雷神山。
出征前,巾幗去青絲,須眉成板寸,大家都無怨無悔。年輕的馬宇航醫生說:“作為老家湖北的上海醫生。這次出征馳援武漢就是回家參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到達雷神山以后,6人小隊被分配到了C1和C3兩個病區。雷神山的工作是繁忙而繁瑣的,從空空蕩蕩的毛胚房開始,一桌一椅、一床一墊,一個垃圾桶,一個置物架,全部都要自己布置。衣服掛哪里?自己來貼粘鉤;清潔區污染區怎么分?自己貼標簽;東西放哪里?貨架自己搭。許久不干體力活的大家因為上下搬運而腰酸背痛,林毅醫生笑侃:“當了幾天搬運工,小肌肉都練出來了,堪比健身效果。就當是大戰之前的熱身運動。”
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和實戰演習,雷神山病區從2月23日吹響了戰斗的號角,病區收治了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6人小隊也全部進入戰斗狀態。在林毅,馬宇航,孫海燕,馮曉云醫生所在的C1病區,當天就收入院31名患者。林毅醫生本該中午12點就下班的,但為了妥善安置患者,一直加班到晚上10點,才從雷神山回到酒店。一身疲憊的他,還要進行自身及房間消毒,直到半夜十二點,才躺到床上。
C3病區當天也收治11名患者,開始的幾天,每個當班隊員都自覺加班,一絲不茍地收集病史資料。六人小隊雖然不在一個病區,但是大家配合默契,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共同成長。
馮醫生業務能力強,對待患者熱心親切,善于發現和及時處理病人的病情變化;孫醫生耐心細致,做事一絲不茍,用同樣的認真和態度對待每一位患者和每一件臨床工作;林毅、章志建和馬宇航三位男醫生都是學霸型暖男,擅長及時學習指南更新和各項操作,根據病情分析患者轉歸及治療方案選擇,還能對病人提出的任何疑問都能耐心地進行完美解答。
雷神山沒有現成的診療規范,馮曉云、孫海燕、林毅、馬宇航醫生就齊心協力組成了一病區的病史質控小組,馬宇航醫生還自告奮勇建立了三級查房病程錄模板,并第一個出色完成了質控任務。
章志建醫生每個當班都會仔細查閱病史資料,發現病房里很多病人信息不全,花了一個下午時間逐個房間溝通,重新收集了所有患者的個人信息。他發現很多新冠肺炎患者都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代謝性疾病,所以他利用休息時間,主動查閱文獻,分析患者臨床數據,研究如何更好的診治患者。
咽拭子是明確患者是否痊愈的重要依據,這個操作需要靠近患者的嘴巴,壓舌板壓住舌頭,擦拭患者的咽喉部,一個小小的刺激,就容易引起咳嗽和噴嚏,導致大量氣溶膠,大大增加感染風險。陳蕊華醫生和護士從早上6點不到,花了兩個小時,跑了15個病房,獲取了21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咽拭子標本,過程中頭套一直會下滑遮住視線,眼罩也全部被蒸汽模糊視線,每次操作后都要7步手消毒,一圈病房做下來,身心俱疲。但結束以后,面對戰友的擔心和關懷,陳醫生仍然樂觀開朗地回復“沒事,做完了挺有成就感的,估計21個咽拭子的記錄無人能破了吧!”
每次穿上防護服,隊員們都喜歡在衣服上畫上鮮花、漫畫、美食,寫上“早日康復”“早日出院”的祝福,病人每天都會想看一看,讀一讀每日翻新的“防護服文化”,然后露出淳樸的笑容,說出感謝的話語!
3月13日,一個平凡又普通的日子,細草享受著陽光的輕撫,楊柳伴著微風一起舞動。為何大家的內心為何都如此喜悅與充滿期待?原來,這一天,C3病區迎來了第一批康復出院病人!
這一批患者是在2月23日同一天入院,從入院前的核酸陽性,到住院一周后復查咽拭子陰性,到復查CT顯示病情逐漸趨于好轉穩定。經過專家多次慎重會診后,終于可于在今天正式出院了。當患者們得知這個好消息非常激動和感激,其中一位病人還特地寫了一份大字感謝信!
一大早,大家為患者準備好出院祝福卡,并鄭重地在上面寫上祝福與簽名。中午1點,接他們離開的車開到了病區門口,隊員們最后一次叮囑他們:回去要按時吃藥,到時間還是要查血和小便,注意休息……
第一批患者的康復離開,凝聚著所有人的汗水和辛勞!代表著援鄂隊伍勝利曙光的出現,離完全消滅病毒的目標又進了一步。
“但愿世間人無病,何惜架上藥生塵”!相信,在完善的隔離政策和正確規范的治療下,將迎來一批又一批,更多的病人的出院,直到病人清零,醫院關門大吉!那時候,就是大家凱旋而歸的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