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日電(謝藝觀)疫情之下,產業鏈承壓。境外疫情擴散蔓延,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國內已復工復產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再次減產停產的風險,推動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成為當務之急。
中小企業復工復產遭遇新難題
作為一家中型紡織企業的老板,袁毅(化名)正在為公司的訂單問題發愁,“目前300多個員工已經復工,但企業現在生產的訂單,還是去年簽訂的國外訂單。按目前員工到崗比例,再生產一個月就沒有了,而新的訂單還不知在哪里。”
袁毅的公司主要給一些國外和國內知名大眾服裝品牌提供面料,正常時期有500多個員工。據他介紹,其國內市場的主要客戶——國內非常知名的一家大眾服裝品牌,春款服裝就有一大批積壓在倉庫里,也是進退兩難。
資料圖:浙江中國輕紡城經營戶整理面料。趙煒攝
球衣定制商上海美度紡織品有限公司也遭遇類似問題。美度公司服務于安德瑪、美津濃、卡帕等全球頂尖運動品牌,是歐美國家籃球、棒球、橄欖球等賽事諸多俱樂部以及國家隊球服的供應商,2019年的銷售額達到3.5億元,超過95%的市場份額在海外。
美度公司創始人任明星表示,受疫情影響,美度公司的海外訂單量短期內下滑了三分之一,員工實行輪班制,工廠上班時間削減,既有訂單只夠支撐工廠運作到6月底。
上海適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有著與美度公司相仿的轉型經歷。“我們目前的訂單量減少了一半,公司做好了外貿可能會受阻一年的準備。”適銷公司創始人應嘯宇說。應嘯宇目前將市場目標轉向廣闊的國內市場,與某電商平臺產銷大數據進行對接。
“當前境外疫情快速擴散蔓延,制造業復工復產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不足、企業生產成本上升、資金周轉困難、國際人流物流不暢造成已復工復產的企業面臨再次減產停產的風險,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受到一定沖擊。”工信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許科敏16日在發布會上表示。
“以大帶小”,助力產業鏈復工復產
據許科敏介紹,工信部牽頭組建了多部門參加的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工作專班,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聯動,解決龍頭企業及其核心配套企業在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在這場產業鏈“保衛戰”中,地方政府也已紛紛采取行動,緩解企業壓力。
在天津,由于長城汽車原材料的海外供應商分布在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海外供應鏈一旦“斷供”,企業就會面臨停產的風險。為此,長城汽車不斷追蹤海外供應商的進度,同時積極尋找替代方案。
資料圖:2019年第二十二屆成都國際車展現場。張浪攝
天津駐廠工作組幫這家汽車企業對接了海關,海外零部件未到港就可以申報,整個流程從2天縮短到2個小時。依托政企合作,企業原材料庫存現在可以滿足未來兩個月的生產。這家汽車龍頭企業的復工復產,也讓上下游產業鏈上的350多家中小微企業有了訂單。
在黑龍江,據媒體報道,黑龍江省水利水電集團河北省文安縣城區排水一體化PPP項目,2月23日正式復工復產。據項目經理李廣森介紹,文安項目部結合自身產業鏈基礎和優勢,先后與多家公司簽訂圍擋護欄、砂石料、瀝青、鋼筋等采購合同,與河北神舟鋼管銷售有限公司等兩個廠家簽訂了混凝土采購等大宗合同,帶動當地一大批上下游企業加快復工。
“大企業、產業鏈的龍頭企業復工復產,有效地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的有序生產,產業鏈供應鏈得以快速恢復。”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秦海林稱。
許科敏也表示,對92家大型龍頭企業堅持日調度,推動7600余家核心配套企業復工復產,帶動上下游40多萬家中小企業。
資料圖:商場減價促銷,吸引眾多市民選購郭佳攝
出口轉內銷,釋放消費潛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580億元,同比下降19.0%;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6.57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降6.4%。其中,出口3.33萬億元,下降11.4%。
全球疫情蔓延,外需下滑,擴內需成為當前穩經濟的重中之重。如何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釋放消費潛力?
為保證企業復產后效益,上海近日啟動電商平臺支持外貿出口產品內銷活動,分批推動1000家左右外貿企業進入電商平臺拼多多,推動中小微外貿企業在國內找到新買家。
浙江寧波也選擇和電商平臺進行戰略合作。寧波市副市長李關定表示,寧波是一個制造大市,更是一個外貿大市。我們一方面要保證制造企業全面復工復產,另一方面更要通過引導企業外貿轉內需,來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將推動寧波企業、品牌在拼多多等平臺的用戶和銷售額實現翻倍增長,幫助企業“危中尋機、化危為機”。
在廣東,廣州海關主動聯系企業,辦理出口轉內銷業務。“這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松下萬寶美健生活電器(廣州)有限公司公司關務主管吳健華說,“依托國內成熟的電商平臺銷售網絡,我們逐漸拓展國內市場,第一季度已將320萬美元的產品轉向內銷,國內市場銷量同比增長20%。”
全國工商聯經濟部部長林澤炎表示,根據全國工商聯4月上旬提交的調研報告,91.39%的民營企業已復工、49.99%的企業產能利用率超過50%,24.86%的產能利用率達到80%以上,全行業、全產業鏈同步恢復跡象十分明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