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寫的中國
——2020年抗疫中的人與事、家與國
關銘聞
2020年的中國志,從戰疫落筆,因戰疫跌宕。
從習近平總書記“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重大部署,到“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重要判斷,上百個晝夜輪轉,千萬個故事涌現。這當中的每一行字,都內藏著巨量的信息,都將被反復閱讀——
武漢封城,需要巨大的政治魄力;舉國集結,需要巨大的政治動員力;大疫當前保持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穩定,需要巨大的政治凝聚力。這背后,是一個大黨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大國,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初步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將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個位數以內,用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這背后,是貼合中國制度特征、發揮治理效能的抗疫部署。
千萬級人口的城市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百萬個家庭在社區隔離不斷生活供應、以基層社區為基本單位完成聯防聯控,這背后,是無數下沉到一線的普通黨員,無數堅固如堡壘的基層黨組織。
“戰士”囊括了所有年齡段,從30后到00后;馳援來自960萬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從天山之畔到南海之濱;奇跡由每一個生命書寫,從那些呱呱墜地的嬰兒到那位在病床上看夕陽的老人。這背后,是生生不息的文明,是百折向前的精神。
幾個月,足以成就沉甸甸的歷史。
時刻與時刻,鑄就了國家年輪;句子與句子,勾勒出大寫的中國。
力量
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江上汽笛鳴響,街上車流重現。900萬人,推窗見大江。
距離離漢通道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關閉,武漢戰疫經歷了艱難的76天。1月23日,人口相當于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城市切斷通道;一天后的除夕夜,支援武漢的第一批醫療隊抵達;兩周后,“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武漢總攻發起;與此同時,19個省份開啟對湖北16個市州縣的對口支援;火神山醫院10天建成,雷神山醫院14天交付;14所方艙醫院用35天收治1.2萬人,零感染。這當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可以單獨書寫的奇跡。
這是一場阻擊戰:闃寂無聲的街道,是城市的表象;艱苦卓絕的戰斗,在城市血管的深處。這是一場總體戰:4萬多名白衣戰士,從齊魯、燕趙、江浙、云貴等地疾奔荊楚;全中國的物資,沿著不同的路線匯聚江城。這是一場人民戰爭:直接和間接參與武漢保衛戰的群體幾乎涉及了全社會所有行業、所有階層、所有職業,不僅白衣和軍綠是“戰袍”,環衛裝、快遞服、安全帽下,都是戰士。2020年以災難起首,但奔涌而出的中國力量卻重新改寫了歷史的走向,結果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深刻總結的:“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p>
從30后到00后,背后是整個民族的力量。
媒體曾梳理過援鄂醫護人員的構成,發現每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代表人物,整個年齡跨度長達70年:從30后的鐘南山、40后的李蘭娟,到60后的張定宇、張文宏,再到90后的朱海秀、00后的陳玉婷。包括醫護人員在內的各領域戰疫者們,有人比新中國“年長”,有人在新世紀出生;有人見證過“一窮二白”,有人誕生于改革開放;有人17年前在小湯山、17年后在火神山,有人12年前在汶川、12年后在武漢,更多人是第一次參戰,話語卻有金石之響:“非典時全中國都在保護我們90后,現在換我們來保護你們。”武漢戰場上,來自一個民族歷史最深處的囑咐,經由一輩一輩人的傳遞,最終抵達了所有人的耳邊。
從一粒米到一塊煤,背后是整個中國的力量。
當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本土傳播基本阻斷,全球防控成為焦點,有國外博主談到了一種憂慮:“封城”可以借鑒,但“八方馳援”卻實現不了。誠如斯言,76天中,武漢的背后站著整個中國:白色的大米,從山海關外送來;黑色的煤炭,從三晉大地運來;綠色的果蔬,由山東、重慶等省市“搬家式支援”。一位網名叫“梅西”的北京快遞小哥,選擇逆行進入武漢,在60天中參與了7座抗疫工程的建設;一個叫“竹園溝村”的河南村莊,為武漢捐出了十萬斤大蔥,因為一時聯系不到機械,300多位村民在地里用手硬拔了三天——這就是2020年的中國故事,不用任何文學表達,細節本身就力透紙背。
黃鶴樓上望百年。沒有人會想到,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行將到來之時,中國人民是用這樣沉重卻又英雄的方式,寫下了2020年的中國志、中華民族的當代史。這場疫情給中國和全球帶來的深層影響將陸續展現,挑戰會持續到來,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還有山高路遠;中國打贏三大攻堅戰、徹底擺脫絕對貧困的目標尚在前方,還需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但,抗疫中磅礴的中國力量,卻賦予億萬人更多的底氣與信念——與人類百年不遇的疫情交戰必能取勝,冀望千年的小康目標也定會實現!
效率
等疫苗。
在全球新冠病毒感染人數累計超過400萬例的當下,作為抵御病毒全球大流行的終極武器,疫苗被人們寄予厚望。
與病毒賽跑,中國始終處在疫苗研發速度與成果的第一梯隊中:
——全球首個進入二期臨床的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在中國:4月24日,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正式進入二期臨床研究。
——5月6日,《科學》雜志官方網站發布了中國科研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文章,這是首個公開報道的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研究結果顯示,疫苗在恒河猴模型中安全有效。
這就是中國效率,讓人們在等待中始終抱有熱切期待。
疫情以來,我們見證了太多次中國效率——
幾十臺大型機械、數千名工人同時作業,10余天的集中施工,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光速”建成使用,網友稱之為“火雷速度”;盡銳出征、專家云集,330多支醫療隊,超過4萬名醫務人員從全國各地增援湖北,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第一批有4000張床位的3家方艙醫院僅用29個小時就建設完成,而短短幾日,武漢方艙醫院就達到14家;防疫物資產能迅速提高,僅口罩產能,一個月時間就擴大4倍多,日產能突破1億只;延長春節假期、推遲開學時間、關閉景區、取消大型集會和商業活動,在神州大地上筑起一道道無形的防線……
從“人等床”到“床等人”,從單日新增數千病例到病例數、疑似數清零,從將疫情防控放在首位到復工復產全面鋪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特殊時期的中國,用行動速度傳遞著“一切必須為保護生命健康讓路”的堅定信念。
中國效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效率背后是制度。
危難時刻見真章。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指揮部署下,黨中央迅速成立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派出中央指導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加強協調調度,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為戰勝疫情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戰疫打響后,黨的組織體系高效運轉,9000多萬名黨員、46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迅速行動起來,投入戰斗。各地區成立了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領導小組,周密制定方案、緊急調配力量、層層傳導壓力,形成了“五級書記”抓防控的機制。基層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優勢,統籌居委會、村委會、網格員、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布下防控疫情的天羅地網。
正是這些,保證了頂層設計上指揮調度的高效有力,讓中國效率有了制度保障。
效率背后是實力。
事實上,中國效率近年來一直令世人驚嘆,而疫情中,這種高效得到了最大體現:石化企業生產熔噴布,汽車企業生產口罩機,建材企業生產測溫儀……不少企業紛紛跨界生產防疫物資,成為復工復產中的一抹亮色。
迅速轉產折射的,是中國制造的實力和潛能。中國41個工業大類中包含著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提升了跨界轉產的成功率和效率。迅速調整生產線,迅速重組產業鏈,都顯示了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國家這一獨特優勢。
能力與胸懷,常常在比較中才得以發現。當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說:“中方采取的措施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敝袊释瑯邮鞘澜缫?,守護的不僅是中國人民,而是全世界所有在疫情肆虐中默默抗爭的人們。
精神
多大的力量、多高的效率,最終都指向精神。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舉國動員,上下齊心,中華民族展現出巨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這場艱巨戰疫彰顯的中國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精神譜系。
中國精神,是一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的多重內涵鮮明呈現于此次疫情防控的每一次抉擇中,每一個細節里——
“民為邦本、人民至上”的民本精神:農歷大年初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明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奉獻精神:武漢最危急的時刻,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掛帥出征,李蘭娟、王辰、陳薇、喬杰、張伯禮、黃璐琦、仝小林等“院士天團”齊聚江城,他們是榮譽滿載的醫學泰斗,更是守護蒼生的無雙國士。
“砥礪奮進、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戰疫中,“勇敢的人”何其多哉!從沖鋒在前的各級黨員干部,到以命相拼的醫護人員;從聞令即動的人民解放軍戰士,到不懼風雨的社區志愿者……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危難關頭,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發出無窮力量。
中國精神,是一種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尤其體現為科學防疫的科學精神和依法防控的法治精神——
戰疫主戰場,全國最優秀的醫學家聯手科學家,在最短時間內分離毒株、甄別病原體、進行基因測序,同時快速開展病毒溯源、研究傳播途徑、研制檢測試劑,科研攻關成果,增添了人們面對疫情的底氣。
防控第一線,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大顯神通,科技在病毒溯源、臨床治療、疫情監測、資源調配中各顯其能。一個更加智慧的中國,讓疫情防控更加精準有力。
從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先后啟動一級響應,到各地因地制宜依法發布管制舉措,遵規守約、崇尚法治、依法懲戒成為全社會共識。在最危急關頭依然堅持依法防控,給社會治理帶來了穩定預期。實踐充分證明,依法治疫,方能長治久安。
中國精神,是一種尚和合、求大同、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價值理念,更是一種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
迎戰人類未知的病毒,中國首先做好自己的事情,第一時間向世衛組織報告新冠肺炎疫情,通過若干戰略抉擇切斷傳染源、控制傳播途徑,實現本土疫情傳播的基本阻斷;隨后做好負責任的大國該做的事情,謹記疫情暴發之初來自世界各地的友好援助和捐贈,第一時間回應各國人民訴求,第一時間支援各國防疫舉措。在這當中,中國在前期戰疫中的經驗,已被很多國家合理吸收,從而形成了全球聯控可以調動的第一筆深層治理資源。
患難見真情,危急顯精神。
擔道義,存尊重,這是中國精神的胸懷和氣度。中國既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也尊重各個國家和人民的選擇,尊重文明的差異性,這正是中國精神和合文化的風神氣韻。
重榮譽,崇名節,這亦是中國精神的理念和價值。疫情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一些海外媒體和政客,心存偏見,罔顧事實,借疫情“污名化”中國,對此據理予以駁斥,同樣體現了中國精神中的自尊自愛。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戰疫中的中國精神,來自歷史、面向未來,凝聚人與事、連接家與國。雖然全球抗疫局勢依然嚴峻,但噴薄而出的抗疫精神,已經讓世界重新閱讀中國,讓中國再次發現自己。
擔當
疫情并無國界,世界休戚與共。中國正是以這樣的胸懷,被寫入全球抗疫的敘事: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人民“正在為全人類作出貢獻”;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說,“我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世衛組織總干事高級顧問布魯斯·艾爾沃德說,“要認識武漢人民的貢獻,世界欠你們的”。
這些話,客觀而珍貴。從另一個視角回溯了中國人民可歌可泣的抗疫歷程。
疾風驟雨,中國率先扛住。
國內疫情初起,千萬級人口的大武漢“自我隔離”;十幾億人的大中國,舉國進入應急狀態,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僅見的統一行動。這樣一場歷史性動員,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出境游客最多的國家,為什么能施行?因為中國深知,自身的體量與位置已經決定,中國的防控就是世界的防控。
《自然》雜志曾分析,如果沒有中國這些“非藥物干預措施”,中國境內的新冠肺炎病例增長將是令人后怕的“67倍”。中國的戰略決策與不懈努力背后,是力挽狂瀾的魄力、牙關咬定的堅忍、無問回報的犧牲、風雨同舟的信念。
全球馳援,中國始終在場。
當地時間3月21日,中國專家醫療隊抵達塞爾維亞,跟隨專機而來的還有十幾噸防疫物資。塞爾維亞總統在停機坪迎接醫療隊,將本國國旗與五星紅旗系在一起。隨后,他在演講中這樣感嘆:“中國抗疫戰斗并未結束?!?/p>
就在中國抗疫局勢仍然嚴峻之際,來自中國的飛機,已經出現在世界各大機場。走下飛機舷梯的,是一隊隊中國醫生;搬出飛機客艙的,是一箱箱防疫物資;傳遞給世界人民的,是一句句帶著熱度的“千里同好、堅于金石”“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數字自帶分量。150,是中國援助抵達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數量;300萬,是中國搭建的新冠肺炎科研成果學術交流平臺上論文被全球閱讀的次數;數十億,是中國提供的口罩規模。
人間自有真情。西班牙民眾在社交網站上發起“感謝中國”“為中國鼓掌”活動,巴基斯坦發布雙語樂曲感謝中國……那些出現在生活中、網絡上,用各種語言說出、寫下的“謝謝”,以民間視角詮釋著何謂中國擔當。
疫情的影響不止在健康領域,它的連鎖反應,事實上已經給全球治理帶來更高挑戰;它的余波所及,形成了關系未來世界面貌的全球議題。而中國的答案一以貫之:“中方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愿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并向出現疫情擴散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特別峰會上的講話,再一次重申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全球化潮水浩浩湯湯的歷史階段,每個國家都沒有倒退與封閉的余地。一些政客顛倒黑白、將疫情政治化,只能延宕本國乃至世界的抗疫進程;有的國家采取極端措施、試圖變成“孤島”,終究無法和全球產業鏈的韌性角力。交流經驗、分享數據、攜手抗疫的呼聲,已在國際社會日漸高漲,也再證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
崇尚天下一家,心懷大道之行。2020年,正是在這場戰疫中,世界見證了一個大寫的中國:它綿延的歷史、它廣闊的山河、它英雄的人民、它不熄的精神,它的越挫越勇、它的百折向前。即便全球抗疫局勢仍然嚴峻,但一個道理卻越來越凸顯:一個飽經憂患又生生不息的民族,一定會再次“從磨難中奮起”,它如是走出歷史,也將如是走向未來。
《光明日報》( 2020年05月14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