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的游客多了,生意又旺起來了。”初夏時節,嵐霧繚繞、林木蔥郁的九連山進入最佳觀賞期,湖北省鶴峰縣下坪鄉石堡村村民汪文烈開的農家樂迎來一撥撥客人。
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守好九連山這座綠色“寶庫”,貧困群眾吃上“生態飯”。鶴峰森林覆蓋率達75.9%,茶葉、中藥材、森林旅游“綠色產值”超過30億元。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貧困地區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扶貧成效顯著。截至目前,全國生態扶貧共帶動300萬貧困人口脫貧和增收。貧困地區林草植被面積持續增加,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不斷減少,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超4個百分點。
政策實打實,既保生態又富口袋
云南省昌寧縣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6萬畝,項目受益農戶7503戶。區劃公益林86.79萬畝,兌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費2034.6萬元。在我國,像昌寧這樣既是貧困地區又是生態脆弱區的地方還有許多。
生態扶貧,一個戰場打贏兩場戰役。
“進一步擴大生態政策實施范圍,退耕還林還草任務全部安排到貧困地區,壯大生態護林員隊伍,推動生態扶貧產業項目早日復工復產,讓貧困群眾既守山護林,又脫貧致富。”國家林草局局長張建龍說。
一項項優惠政策傾斜,貧困群眾充分享受生態紅利。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退耕還草每畝退耕地補助850元。2016年以來,在中西部22個省份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等重大生態工程,中央層面共安排貧困地區林草資金1500多億元。
脫貧有門路,青山有人守。2016年以來,我國已累計安排中央資金140億元在貧困地區選聘1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擔任生態護林員。接下來,繼續向尚未脫貧摘帽的52個貧困縣傾斜,促進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選聘為生態護林員。
發力長效增收,好風景“長”出新產業
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各地因地制宜,發展綠色產業,實現長效增收,讓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好風景,“長”出了新產業。
守著丹江口水庫,如何為南水北調中線“站好崗”?“以水潤村,以綠興村,青山綠水就是村里最大的資源。我們種了500多畝柿子林,既能固水土,又能套種養。修建生態護岸,發展鄉村旅游。去年年底村里已經脫貧摘帽。”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羅堰村第一書記韓小虎介紹。
茶山染新綠,湖南省永順縣建檔立卡戶張金平手指翻飛忙采茶。“村里發展綠色莓茶種植,我入股合作社拿股金,平時打工掙工資,兩份收入超過1萬多元!”
林下種養、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貧困地區充分挖掘生態優勢,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油茶種植面積擴大到5500萬畝,建設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70家。
好生態,產出了好產品。
“吃蟲子、喝泉水、吸負氧離子,山里跑的土雞別提多受歡迎了。城里人就認城口土雞,售價比普通肉雞高3倍。”重慶市城口縣前進村村民胥遠秋養殖土雞6000多只,一年利潤有20多萬元。“土雞、黑豬、高山蔬菜,這些過去藏在大山里的產品,如今上了越來越多居民的餐桌。”村第一書記宋康說。
打綠色健康牌,農產品身價翻番。中西部22個省區市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4.26萬億元,首批認定國家森林鄉村7586個。全國依托森林旅游實現增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110萬人,年戶均增收3500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各地各部門要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統籌做好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張建龍說。(本報記者 王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