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時政要聞

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丨六盤山下的誓言——來自寧夏的脫貧故事

來源: 新華社  
2020-06-20 13:22:14
分享: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切事)

六盤山下的誓言——來自寧夏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銀川6月19日電 題:六盤山下的誓言——來自寧夏的脫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磊、曹健、張亮、馬麗娟

位于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境內的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無人機照片,2018年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地處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六盤山是當年紅軍長征勝利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今天,歷史又賦予了這座“勝利之山”新的使命——要讓六盤山上下的貧困群眾全部脫貧,讓這個曾“苦瘠甲天下”的地方換上新的容顏。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在寧夏,在西海固,脫貧攻堅收官戰的沖鋒號在養殖棚圈、扶貧車間、農業基地間回響,這里的干部群眾誓言如山:脫貧“一個都不能少”,攻堅“一點也不能含糊”,邁向新生活的步伐“一步也不能停”。

  一個都不能少——“激發群眾心勁兒”

  天剛蒙蒙亮,中衛市海原縣西安鎮范臺村的回族村民李成海家就響起了“嚓嚓”的鍘草機聲。李成海臉都顧不上洗,就忙活著給家里的“寶貝們”準備“營養早餐”。

寧夏海原縣海城鎮農民在華潤基礎母牛培育基地挑選基礎母牛(2019年3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李成海的“寶貝們”是家里的28頭牛。過去李成海守著幾十畝薄田,收入僅夠糊口。為解決像李成海這樣的貧困戶缺少發展啟動資金的難題,精準扶貧實施以來,對口幫扶海原縣的華潤集團特意打造了“基礎母牛銀行”。2017年李成海從“母牛銀行”賒下6頭牛來養,次年就脫貧了。

  “現在我心勁兒大得很,再辛苦也值得!以前也起早貪黑,一年苦到頭卻沒盼頭。”李成海說。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的農田與蒼翠的六盤山(無人機照片,2018年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同李成海家相隔200多公里的固原市隆德縣聯財鎮太聯村貧困戶張世坤也有著同樣的感悟。對于一個從前“花1元錢都要伸手向別人要”的殘疾人來說,就業的意義不僅在于增收,更意味著有尊嚴的生活。

  張世坤因為腰椎骨折而無法站立,此前已經困守在家20多年了。現在通過在“家門口”的人造花扶貧車間打工,他每年收入2萬元,“組裝花朵坐著就能干,我也能自食其力了。”他說。

殘疾人在位于寧夏隆德縣的閩隆福馨托創園制作手工花(2019年5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在寧夏,40多個民族共居于此,少數民族人口占比超過37%,李成海只是其中一員。在寧夏,殘疾人是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群體之一,張世坤也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位。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一個特殊群體也不能落下,這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莊嚴承諾。無聲誓言,寫就了六盤山上下最動人、最真實的中國故事。

  央企對口扶貧、產業扶持、移民搬遷、生態補償、閩寧協作……寧夏將扶貧“工具箱”中政策“工具”一樣不落地用在西海固,這里的貧困人口也從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70余萬下降到去年底的1萬多;兜底保障、就業扶貧、資產收益扶貧……寧夏探索多種渠道助力殘疾貧困群體增收,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由2014年的5.3萬人減至去年底的4257人,脫貧比例超過90%。

  一點也不能含糊——“踢好臨門一腳”

  6月12日,寧夏最后一個未摘帽的國家級貧困縣西吉縣的“四查四補”調度會已開到了第八次。全縣295個村的1845名扶貧干部和網格員們,帶著脫貧清單挨家挨戶上門,一遍又一遍地“過篩子”查短板,出實招補弱項。

  脫貧攻堅正處于關鍵時期,“臨門一腳”怎么踢?

  寧夏從今年3月起,全面開展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的“四查四補”工作,嚴絲合縫地對照脫貧標準,用“放大鏡”查問題,一個一個銷號解決,一點都不能含糊。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盛開的油菜花(無人機照片,2018年7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固原市隆德縣觀莊鄉倪套村貧困戶穆雙權家2017年享受危房改造政策建了新房,但因為缺錢只蓋了36平方米,這個6口之家未達到人均住房面積13平方米的標準。“兒子、兒媳在外地打工,我和老伴兒就帶兩個孫子湊合住。”穆雙權說,這次趕上“四查四補”,政府又補貼了1.8萬元,再加上自己的積蓄,他家加蓋了幾間房,終于夠住了。

寧夏隆德縣奠安鄉馬坪村村民在“整村推進、危房改造”工程中建造新居(2017年5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臨門一腳”誰是“關鍵球員”?廣大黨員干部沖鋒在前。30歲的虎正南在吳忠市紅寺堡區柳泉鄉柳泉村已駐村6年了,兩次駐村期滿他都申請繼續留下,“有些工作思路沒實施,我放不下。柳泉村從2016年開始大規模種植黃花菜,今年才開始見效益,要關注農民收益到底如何,后續加工、銷售等方面也還需要完善。”虎正南給記者細數著一再延期的理由。

  “臨門一腳”更加考驗應變能力。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生產生活的節奏,但脫貧攻堅的進程一刻不能耽誤。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的務工人員乘包機前往福建(2020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外出務工,是西海固群眾增收的“鐵桿莊稼”,受疫情影響首當其沖。保就業就是保增收,疫情發生以來,寧夏與福建等15個省份定向對接“返崗專列、專機”,累計“點對點”輸送近1.5萬名群眾,其中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3500余人。

  一步也不能停——“脫貧只是新的起點”

  “歡迎來到我的直播間,純手工制作的掛件,喜歡的進來看看!”從西海固移民到石嘴山市平羅縣陶樂鎮廟廟湖村的回族婦女馬蕊最近的節奏有點快,從前還只是在集市上擺攤的她,兩個月前在村電商服務站的鼓勵下,開通了網上直播賣貨。

  讓馬蕊沒想到的是,第一次開直播就賣出七八十件,比擺攤一個月賣得都多。“現在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已經不夠賣了,我想教幾個徒弟,帶著村里的姐妹們一起干。”嘗到甜頭的馬蕊已經有了新計劃。

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現代化蔬菜大棚(無人機照片,2020年5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從1982年啟動開發式扶貧以來,寧夏累計減貧300多萬人,相當于全區現有人口的一半。脫貧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已經擺脫貧困的群眾從未停止追尋幸福的腳步。

  “電商直播”“網紅培訓”,這些廣告已經寫在了移民村村口集貿市場的門牌上;更多城里人熟悉的時髦元素,也已經走進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衛星導航、物聯網技術等新應用,亦成為寧夏農民的“新農具”。

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冷涼蔬菜基地,農戶在大棚里除草(2020年4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在銀川市閩寧鎮的移民村里,光伏農業大棚實現了物聯網溯源、智能精準灌溉等一系列農業自動化控制;在吳忠市利通區,安裝了北斗導航設備的農機,一次性完成起壟、鋪管、覆膜等多道工序;在固原市原州區的萬畝冷涼蔬菜基地,無人機平穩起飛噴灑農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塞上百姓對“土里也能刨出金”有了更多憧憬。

在位于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積鎮塔灣村的智慧農業科技示范區,農機手在播種前調試自動駕駛拖拉機(2020年4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奮斗不止步,幸福方可期,讓六盤山再度見證歷史。脫貧攻堅,山鄉巨變,一個山綠民富的新西海固呼之欲出。(參與記者:鄒欣媛)

關鍵詞:習近平,寧夏,脫貧責任編輯:趙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