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吃粽子,賽龍舟”是這個節(jié)日的“標配”。那么,端午節(jié)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于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戰(zhàn)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由此風習相傳,人們?yōu)榫拺亚磕晡逶鲁跷暹@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南朝梁代吳均的《續(xù)齊諧記》中,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于水中祭吊的故事。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jié)食品是在晉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jié)日和民間四季出現(xiàn)于市場的風味小吃;明清兩代,粽子更是成為一種吉祥食品。
由國慶表示,粽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它已與正月的湯圓、中秋的月餅一起,成為民俗文化、食文化傳承的符號,至今在人們的心中仍有無窮的魅力。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前后幾天,大江南北都要“賽龍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中國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由國慶介紹說,關于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一說紀念屈原,二說是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三說與越王勾踐有關,民間莫衷一是。南朝梁代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以及《隋書·地理志》都稱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相關,各地百姓比較采信為紀念屈原的說法。不論是何種說法,其文化核心都源于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和強民愛國意識。(記者 周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