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習近平總書記時任中共福州市委書記時所作,刊登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報》上,詞前的小序道出了填詞緣由:中夜,讀《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是時霽月如銀,文思縈系……
2014年1月,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習近平總書記選擇了河南蘭考作為自己的聯系點。當年3月,他來到蘭考。
這不是他的首次到訪,2009年4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到河南考察時,就曾專程到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拜謁焦陵,致敬忠魂。
此次重訪,一下車,習近平總書記直接來到焦裕祿同志紀念館。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實物、一個個故事,生動展現了焦裕祿的音容笑貌和感人事跡,習近平總書記邊看邊問,不時駐足。“5年前我到蘭考參觀了焦裕祿同志事跡展,今天來再次深受感動,引起心靈的共鳴。”
心靈的共鳴,也是跨越時空的傳承。
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祿精神的影響,是在焦裕祿事跡教育下成長的。我后來無論是上山下鄉、上大學、參軍入伍,還是做領導工作,焦裕祿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情到深處,他重詠這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
2014年3月18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委老辦公樓舉行的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開門見山:“我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系點,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志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我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
在這次重訪蘭考時,總書記還提出一個問題:“焦裕祿同志在蘭考工作只有一年多,但在群眾心中鑄就了一座永恒的豐碑。大家來這里學習,要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焦裕祿同志給我們留下了那么多,我們能為后人留下些什么?”
我們可以在總書記的這首詞中找到答案——“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2009年來蘭考時,在全縣干部群眾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豐碑巍巍矗立。
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后的第一本專題著作集便是《做焦裕祿式的縣委書記》,足見焦裕祿在他心中的特殊地位。2015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指出,縣委書記要以焦裕祿等同志為榜樣,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努力成為黨和人民信賴的好干部。
穆青等人在《人民呼喚焦裕祿》一文中說:“曲曲折折的歷史沒有磨滅刻在人們內心深處對焦裕祿的思念。隨著時光的流逝,一種呼喚焦裕祿的激越之情,像江河大海的波濤,在共產黨員心中,在人民群眾的心中,更加激蕩不已。”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來自群眾,密切聯系群眾,一切為了群眾,這就是焦裕祿精神之所以感人至深的精神內涵所在,也是指引黨員、干部當前工作的現實意義所在。
重訪蘭考50多天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來到蘭考,參加并指導縣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會議從上午一直開到下午1時20分許。“縣一級領導同志要珍惜崗位,秉公用權,安身、安心、安業,多為老百姓造福。”總書記再次告誡。
深深的為民情懷是跨越時空的共鳴。
從梁家河到正定,從福建到浙江,從上海到中央,一路走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將焦裕祿視為人生榜樣,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始終抱著“要為人民做實事”的堅定信念,以“人民的勤務員”自勉。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1日下午,總書記在大同市云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同搬遷戶白高山一家人坐在炕沿兒上拉家常。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保持著長期養成的深入基層考察調研的習慣,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真心聆聽人民心聲。從黃土高坡到茫茫林海,從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區,從西北邊陲到云貴高原,總書記每到一地考察,總會去看望當地的老鄉。“糧食夠不夠吃”“低保有沒有保證”“看病有沒有保障”“孩子有沒有學上”……從生活冷暖到安居樂業,從柴米油鹽到田間地頭,從教育醫療到致富增收,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總書記最深的牽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無論年齡再大、病情再重我們都絕不放棄。”“不惜代價,要讓患者用上最好的設備。”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習近平總書記的憂民愛民之情愈加凸顯。
“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承諾背后是習近平總書記幾十年如一日情系人民、扎根人民、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初心,也是對那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里深深為民情最生動的詮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