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0日下午5時,隨著最后一門考試的結束,2020年高考正式落下帷幕。受新冠疫情影響,教育部在3月31日宣布今年高考延期一個月舉行。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司長王輝在6月19日的發布會上介紹了今年高考的整體工作安排,包括實施嚴格的防疫措施,開展全覆蓋的防疫培訓,為考生組織考試防疫教育等,從而確保“健康高考”“平安高考”。發布會還提到2020年是高考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要在試點省份做好新高考實施工作。
但中國并非唯一一個要在今年進行高考改革和調整的國家,為了應對新冠疫情,世界各國也積極作出了考試調整。德國和法國就在“該不該舉辦線下高考”這一問題上有了分歧,德國教育部為了使“高考”含金量不縮水仍照常舉辦線下考試,但法國考慮到安全原因取消了線下高中畢業會考,轉用平時成績代替。
而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正為該不該廢除本科錄取的標準化考試而焦頭爛額。美國加州大學在疫情期間公布的新招生方案,就傳遞出了該校對美國現行考試體系的不同聲音。英國也積極參與到“高考”改革的大潮當中,意圖通過調整A-level成績公布和大學錄取的順序來解決高校招生問題。
那些看起來“默默無聞”的國家,也并非在“原地踏步”:日本和韓國都經歷過深刻的教育體制變革,且這些變革永遠是“正在進行時”。
2020年的新冠疫情可能為各國“高考”變革提供了契機,但教育體系改革從來都不能一蹴而就,確立更加人性化的招生標準,不斷完善考試制度,這一切都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向前探索。
考還是不考,這是一個問題
國外疫情形勢依舊嚴峻的當下,該不該舉辦大學入學考試成了很多國家都頭疼的問題。若繼續考試,怎樣才能保證考生的健康安全?若不舉辦考試,大學又該如何判斷學生的學業水平是否符合招生要求?在多方權衡之后,不同的國家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德國教育部在3月25日決定,盡管要采取額外的防護措施,今年的Abitur畢業考試也必須按計劃進行,從而防止該考試文憑含金量的貶值。Abitur是由德國、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等國家的大學預科授予通過中學畢業考試學生的資格證書,是進入這些國家大學的重要通行證。Abitur的最終成績并不是由一門考試一錘定音,而是由考生高中最后四個學期的復合成績和畢業考試成績共同構成。德國每個州都有自己的中學畢業考試,內容涵蓋四到五個學科,包括口試和筆試兩部分,一般在每年3月到5月底之間交錯進行。
當地時間5月4日,德國的學校陸續開學,應屆高中畢業生是第一批重返課堂的學生。新的衛生條例規定學生必須定期洗手消毒,在通風良好的小教室里進行考試,且考生與考生之間至少相隔1.5米。雖然學校落實了嚴苛的防疫措施,教育部這一決定還是引來不少非議。許多德國學生及家長認為,現在舉辦線下考試所帶來的風險要遠大于其帶來的好處。納爾遜·曼德拉學校的學生家長Artemisa Ruiz Bustos就說道:“女兒考試的班級里有兩個新冠疑似病例,但因為這兩個孩子不屬于高危人群,就沒有接受新冠病毒檢測。”這讓她非常擔憂。
德國教育工會發言人Ulf Rodde也表示:“教育部舉辦這些考試,給學生們帶來了不必要的心理負擔。這項決定只會暴露他們狹隘的教育思想觀念,那便是,不去把教育看作是孩子學習的一個過程,而只是把重點放在考試上。”
這些反對意見無疑都在強調,在疫情還沒有穩定的情況下,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高考”可以延遲或用其他方式代替。但即使是取消線下“高考”并用其他方式替代的鄰國法國,似乎也沒能讓所有人滿意。
當地時間4月3日,法國教育部長Jean-Michel Blanquer在電視直播中宣布,將以平時作業、課程考試成績等方式來代替高中畢業會考,即BAC考試。BAC全稱為Baccalauréat,是法國高中生通過畢業會考后被授予的文憑,BAC考試分為普通類、技術類和職業類三種,其成績是大學錄取的重要參考依據。
自1808年BAC考試開始以來,今年是法國第一次沒有正常舉辦高中畢業會考,法國教育部也是經過慎重考慮后才作出了這個決定。截至北京時間7月9日2時,法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接近17萬人,死亡人數共計29965人,是全球排名第六高的國家。“在目前的困難時期,這是最簡單、最安全、最公平的解決方案。”Blanquer在直播中說道。
但取消線下BAC考試的解決方案依然招致了爭議:根據7月7日BAC成績公布情況來看,今年的考試通過率有了明顯提升,從去年的77.7%上漲到今年的91.5%。這一結果讓不少人對考試成績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有四五所學校的通過率遠遠高于往常,”BAC考試評審委員會的一位老師說道,“這讓我們很不安。”由于今年的BAC考試成績是用學生兩個學期的平時成績來代替,評審委員會懷疑,學校會為了升學率而提高考生的分數,從而使該考試失去它本身的意義。
這樣看來,今年是否該照常舉辦線下畢業考試這一問題并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每一個答案也并非完美。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即在特殊時期,很多國家都在重新審視和調整本國“高考”制度和教育體系。
美國標準化考試的去與留
疫情期間,美國許多大學都調整了其本科招生方案來適應新的環境變化,并不斷反思目前大學錄取方式的合理性。
美國東部時間6月18日,普林斯頓大學宣布將暫停在大學申請中對標準化考試成績的要求。至此,美國八所常青藤盟校均表示,在下一年申請中將采用“選擇性標化考試”(Test-optional)招生政策,即不再把SAT和ACT考試分數作為錄取的硬性標準。
SAT是“學術能力評估考試”的簡稱,和ACT(美國大學考試)一起被稱為“美國高考”,其成績是學生申請美國大學入學資格和獎學金的重要參考。但由于疫情的關系,今年的SAT考試和ACT考試被無限延期,導致考生無法照常參加考試,所以許多大學都暫時免除了本科招生對這兩項考試分數的要求。但有些大學卻希望以此為契機,逐漸降低ACT、SAT等標準化考試成績在大學申請中的地位。
美國時間5月21日,加州大學在官網通知中表示:“直到2024年秋季,本校將取消所有新生申請的標準化考試成績要求,并努力創建一個更符合學校期望的測試體系。如果這個新測試體系在2025年秋季入學時還未能達到規定標準,本校將在錄取過程中不再參考標準化考試成績。”這一決定標志著加州大學為期兩年的標準化考試價值評估工作達到高潮,這項始于2018年7月的評估工作旨在研究現行的標準化測試體系是否真的適合學生。
其實,SAT考試和ACT考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也經歷了多次改革來更好地服務學生和學校,但對這兩項重要考試的評價一直以來都褒貶不一。
批評者認為標準化考試本身就偏向“特權階層”,其成績也無法公平公正地體現出學生的真實學術能力。“加州大學的這個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是合理的,因為標準化考試對代表性不足的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學生有著根深蒂固的歧視。”該校公共政策和高等教育研究員John Aubrey Douglass談道。據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55%的亞裔美籍考生和45%的白人考生的SAT成績超過了1200分,而對比之下,只有9%的黑人考生超過了這一分數。Douglass還補充道:“在諸如韓國、日本等國家,中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這樣的標準化考試做準備,他們的命運往往被一次考試所決定……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與其他評估方式相比,我們并不能確定這些考試是否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學生的能力。”
而主張保留考試的一派則表示,取消ACT、SAT成績作為招生參考的一部分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格蘭德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William Patrick Leonard認為,該問題的根源在于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而非考試本身。他補充道:“如果缺乏標準化考試成績的衡量,學校就更難評估自身真實的教學資源獲取水平……就算對SAT和ACT考試不滿,大學也會考慮用其他的標準化測試來作為選取學生的標桿。”
不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他們的初心都是為了使考試體系更加完善,考試結果更加公平,但具體的改革方式還需要繼續研究和深入探討。
“推遲錄取”或將成英國大學招生新趨勢
想借疫情之機進行“高考”改革的國家并非只有一個,英國也有意參加到這場運動中來。
3月20日,英國考試監管機構(Ofqual)宣布,為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包括A-level在內的所有夏季考試將一律取消,考試成績將由教師評估、班級排名和學生平時表現綜合而得的分數代替,結果將于今年8月份左右公布,并且那些對自己成績不滿意的學生也可以選擇在秋季重新參加考試。
A-level,又稱GCE A-level,即英國普通高中畢業文憑,是學生通過高中畢業考試才能獲取的證書。一般來說,英國高中生會在高二冬季用老師預測的成績來申請大學的預錄取,然后在次年春末參加A-level考試,若達到擬錄取大學的成績要求,就可以正式成為該校的一員。這項考試制度也被應用于英國以外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例如新加坡、斯里蘭卡等。
但據《衛報》報道,英國教育部擬對大學錄取制度進行徹底改革,改革的重點是變換申請和考試的順序,即要求學生在得知自己的A-level成績后才能申請大學。因為在現行制度下,高中生會在每年6月份左右接到大學擬錄取的通知,但A-level的成績卻于8月份才會公布,這就意味著那些未達標的學生將面臨緊張的補錄,并且參加補錄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攀升。英國大學和學院招生服務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收到無條件錄取而未達標的學生比例已超過50%,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老師對考生成績的錯誤高估。
英國的教育大臣認為,改革大學申請和A-level考試的順序將改善這一狀況:畢業生們在考試成績公布之后再申請大學,這一調整可以讓學生們更加了解自己適合的學校,從而申請到更為匹配的大學;并且這一制度也對黑人學生和少數族裔在內的弱勢群體有利,因為老師往往傾向于給這些學生打更低的預估分數。
《衛報》中還提到英國教育部正在審議的一份文件,文件中列舉了新政策的幾種提案,分別是:
■與現行制度一樣,仍是8月公布成績,但大學推遲到1月份開學,給大學預留出5個月的申請處理時間。
■成績公布時間提前到7月,大學在10月開學,預留出12周的申請處理時間。
■時間表不變,從8月份成績公布到9月份大學開學,申請過程持續5周。
■學生在成績公布之前提交申請,但大學要等到A-level考試放榜后再發錄取通知。
這并不是英國“高考”制度改革的首次嘗試,自2006年以來,英國教育部一直想要推行“先出分,后申請”的大學錄取方式,但都遭到了高校及校領導的反對而不得不維持原狀,但今年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從上面列舉的提案可以明顯看出,所有的計劃都是圍繞“推遲錄取”這一核心展開的,暗示著以教育大臣Gavin Williamson為代表的英國教育部想要改變現行“高考”錄取制度的決心。Williamson希望這些改革措施能夠提升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從而減少新冠疫情所帶來的沖擊。
大學看重什么樣的申請者?
不是所有國家都對“高考”政策作出了巨大調整,諸如韓國、日本等國家就因其高中畢業考試時間較晚,而無法現在就確定出詳細的應對方案。原定于今年11月19日進行的韓國大學修業能力考試將延期兩周,于12月3日舉辦,這也是韓國“高考”首次因傳染病而延期。印度則表示,可能會減少下一年高中畢業考試的考綱內容來減輕考生負擔。
今年日本全國統考的“大學入學中心考試”已經于1月18、19日舉行,但日本高中生還需要參加各大學自主舉行的“個別學力檢查”才能進入大學。針對這次新冠疫情,部分日本國立大學改變了錄取規則,部分院校還為確診為新冠肺炎的考生設立了補考。另外,在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日本宣布2021年的大學入學考試照常舉行。
除了今年由于疫情而作出一些特殊改變,很多國家的教育變革都是長久以來堅持進行的工作,而非一時沖動的“拍腦袋”決策。
以日本為例,1979年日本引入“全國共同第一次學力考試”作為大學的入學考試,但這一考試主要服務于國立大學和公立大學,考試內容也僅包含多項選擇題。1990年“大學入學中心考試”替代了原先的考試方案,私立大學也被包含進來。2000年,日本大學審議會建議讓高中畢業生擁有更多機會,盡量避免“一考定終生”的情況,至此,“二次考試”在日本迅速發展起來——“二次考試”是指學生在參加完“大學入學中心考試”后,再去參加所報考學校的自主命題考試。
2021年日本“高考”又將引入新的測試方法,它不再一味依賴多選客觀題,而是增加了英語聽力和主觀論述題的分數占比,旨在更廣泛評估考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水平。
而韓國自1948年建國以來,已經進行了14次高考重大改革。1994年,在借鑒美國SAT考試的基礎上,韓國開始實行大學學習能力考試(CSAT)。最初CSAT考試的總分為200分,在1997年其分數增加到400分,涵蓋了韓語、數學和英語等科目。進入21世紀后,除了學業成績,韓國高校招生也逐漸重視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2018年,韓國還頒布了《2022學年度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改革方案與高中階段核心教育方向》,意圖于2022年開始實施新一輪的高考改革。
盡管每個國家“高考”改革的具體措施不同,我們仍能發現它們有著相似的發展趨勢:多樣化的招生方式和多元化的考量標準被引入到教育評估體系中來,國家更嚴肅地對待考試的公平公正問題以及更加尊重高校的辦學自主權。
“高考”改革的發展趨勢也同樣反映了高校招生標準的變化。美國時間6月29日,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關愛共同生活”項目發布了315名大學招生主任的集體聲明,該聲明從自我照顧、學術工作、樂于奉獻、服務家庭和參加課外活動這五個維度闡述了大學真正重視的學生品質是什么,從而為高中畢業生提供學習和生活的建議。該項目的主任Richard Weissbourd說道:“疫情期間,學生和家長都對大學看重什么樣的申請者感到好奇,這個集體聲明正是想要回答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