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9494免费视频,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新聞頻道 > 速讀中國

自打搬進了易地扶貧安置點 小涼山的“孟母們”不必再“三遷”

來源: 人民日報  
2020-07-12 11:38:22
分享:

  “背著洋芋翻山越嶺去讀書”,這曾是云南省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俗稱“小涼山”)很長一個時期孩子們求學的真實狀況。

  寧蒗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是目前云南尚未摘帽的深度貧困縣之一。在艱難的環境中,一個被稱為小涼山“現代孟母”的群體,一直感動著人們,催人奮進。他們長年靠打工租房,有的甚至哪怕用空心磚搭棚子住,也要千方百計供孩子在縣城或鄉(鎮)政府所在地上學……

  “孟母”不必再“三遷”

  建檔立卡貧困戶、彝族單親媽媽毛學英,就是小涼山眾多“孟母”中的一位。自從搬進了“學區房”,她心里一直暖暖的。

  毛學英家原本在戰河鎮的大山里,距鎮政府所在地還有兩小時崎嶇的車程,屬于易地扶貧搬遷“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六類區域。7年前,她和丈夫來到縣城打工、租房,讓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在縣城接受教育,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未來。

  去年底,毛學英和15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搬進了寧蒗縣最大的進城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三期(幸福家園)。她說,以前到處租房的錢現在可以用作生活開銷了。

  毛學英有兩個孩子,大的上四年級,小的上一年級。丈夫去世后,她獨自打工租房、維持生計,艱難地帶著兩個孩子在縣城上學。讓這位單親媽媽欣慰的是,在城關二小上學的兩個孩子學習成績都不錯。

  搬進幸福家園后,孩子們上學比原來遠了些。幸福家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提出,可以幫助轉到離家最近的小涼山學校。但毛學英一向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擔心突然換環境會影響孩子學習,便決定繼續讓孩子在城關二小就讀。

  幸福家園管理中心工作人員所說的小涼山學校,離毛學英現在的家確實很近,步行10多分鐘就可到校。這是寧蒗縣為推進教育脫貧,而傾力打造的一項扶智工程。2018年9月,這所總投資2.3億元的九年一貫制學校投入使用,現可容納4500名學生。走進校園,民族化、園林化、現代化、標準化的鮮明特色撲面而來,讓人不敢相信這是一個深度貧困縣的學校。

  班主任呂志榮眼中品學兼優的楊亞博,在小涼山學校讀八年級。楊亞博五年級時,父母靠打工租房,從幾十公里外的跑馬坪鄉把他和哥哥楊亞濤送到縣城讀書。2018年,他們家作為進城易地扶貧搬遷戶,被安置在了易地扶貧搬遷一期——小康家園。同年,兄弟倆一起進入了緊鄰小區的小涼山學校。

  走進小涼山學校,民族化、園林化、現代化、標準化的鮮明特色撲面而來

  易地扶貧搬遷二期——河濱花園,坐落在縣城漂亮的河濱走廊西邊。這里安置了660戶易地搬遷貧困戶,也是一個“學區房”。河濱家園黨群服務中心黨總支書記楊發財說,小區里的孩子上小學可以選擇附近的大興完小、城關二小、城關三小、民族小學和小涼山學校,上初中可以去貝爾中學和蒗蕖中學,讀高中則可以去寧蒗一中和寧蒗民族中學,這些學校離河濱花園都很近。

  51.5%的少年兒童在縣城上學

  成績一直很好的小斌,是寧蒗縣民族小學六年級學生。小斌的媽媽楊大姐,是新營盤鄉建檔立卡貧困戶,現住在縣城親戚家,靠打工供小斌和8歲的弟弟上學。雖不是進城安置對象,但老家的房子獲得政府補貼已經重建。同樣是單親媽媽的她,心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兩個孩子能夠通過讀書改變貧困的命運。

  寧蒗縣民族小學校長楊志高告訴記者,全校現有1498名學生,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437人,108個學生家庭得到進城安置。目前學生中還有部分家庭在縣城租房,父母在外打工,由老人照料孩子。而在3年前,全校在縣城租房求學的有400多人。

  記者從寧蒗縣易地搬遷辦了解到,2016年以來,寧蒗縣做到了“把最好的土地讓給易地扶貧搬遷戶、把最好的房子建給易地扶貧搬遷戶、把最好的設施配套給易地扶貧搬遷戶”,也做到了“讓最強最細心的干部管理服務易地扶貧搬遷戶”,全縣25.3%的農業人口已搬出大山。其中,配套建設的進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和學校、幼兒園、醫院、集貿市場,讓建檔立卡的“現代孟母”們遷入了“學區房”。同時,通過易地搬遷安置、集中辦學等一系列創新辦教育的舉措,寧蒗縣有效解決了易地搬遷和進城務工貧困戶子女入學難問題。

  在大興鎮偏遠的羊窩子村,唯一的小學在這里顯得格外高大、氣派。這所完小原本有近200名學生,后來絕大部分在近年實施易地搬遷安置、集中辦學中進城讀書,現在只有18個低年級學生還在這里上學。

  縣教體局基礎教育股股長王自強向記者提供了這樣一組統計數據:截至今年6月,寧蒗縣在校(園)少年兒童共計50826人,其中51.5%的學生在縣城就學,共26175名。其中,小學10080名,占全縣的43.3%;初中4854名,占全縣的40.3%;高中6586名,職高277名,100%集中在縣城。此外,縣城還有入園幼兒4378名,各易地扶貧搬遷進城安置點都配套了幼兒教育。

  最近,幸福家園黨群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走訪時得知毛學英的困難,便安排她在服務中心食堂上班。每天放學后,毛學英的孩子和小區里父母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都到設在黨群服務中心的“兒童之家”做作業。在這里,還有志愿服務的老師來輔導。現在,毛學英感覺很安心、幸福。

  “背著洋芋翻山越嶺去讀書”的日子,一去不返了。記者在走訪中感受到,進城安居、進城上學,是像毛學英一樣易地扶貧搬遷戶最安心、最幸福的事。進城安置的小涼山“現代孟母”們,已開始定居、定心、定業。

  記者手記:

  可貴的“現代孟母”精神

  直到1951年才有第一所小學的寧蒗彝族自治縣,在貧窮和落后的困境中發展教育事業,可謂舉步維艱。

  窮則思變,而更重要的是要有敢于改變、敢于擔當、敢于奮斗的行動。而寧蒗人民恰恰是敢于改變的。

  上世紀80年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覺醒,喚起了寧蒗人民行動上的堅定:拔除“窮根”,教育先行!破天荒地以“木材換人才”的方式,從江蘇海安引進了第一批優秀教師給自己“輸血”。

  通過幾十年接續奮斗,“寧海模式”不斷延伸、擴大、升級,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被寧蒗人民堅持下來,“輸血”正在向“造血”轉變。

  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木材換人才”喚起了寧蒗教育扶貧的一次覺醒。那么,延續至今的“現代孟母”現象,則是寧蒗人民通過教育斬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另一次集體覺醒。

  可以說,“現代孟母”精神為寧蒗教育扶貧、人才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內生動力,是寧蒗人民敢于改變、敢于奮斗的寶貴時代精神。

  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寧蒗人民相信夢想的力量,夢想到達的地方,總有一天腳步也會到達。

關鍵詞:扶貧,安置點責任編輯:李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