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在湖南,有著一個遠近聞名的“文印縣”——婁底市新化縣。20余萬新化人在全國600多個城市從事數碼快印、廣告制作產業,占據全國文印市場份額的七成。
在新化,又有一個“文印村”——槎溪鎮楊家邊村,2000多位楊家邊村民在全國各地“抱團”發展文印產業,年收入4億元,人均年收入10多萬元。
盛夏時節的楊家邊村,荷花盛開,秀美靈動。千畝荷塘扮靚了美麗鄉村,承載著最美鄉愁,也承載著村民的小康生活。富起來的楊家邊人不忘傳家訓、樹新風,聚鄉賢、惠家鄉,用文化浸潤美麗鄉村,讓發展更有厚重底蘊。
闖出來的文印經濟
行走在楊家邊村,古色古香的風雨橋橫跨洋溪河,錯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綠樹叢影中,千畝荷花與遠山青黛互相映襯,一片怡人之景。
村里建有一家文印博物館,陳列著從印刷機到針式打印機,再到激光速印機、3D打印機等各代打印機,這些機器書寫著文印產業的“前世今生”,也映照著楊家邊村的發展之路。
40多年前,村里沒產業、沒收入。勤勞智慧的楊家邊人不甘貧窮,勇于走出大山。“1978年,新化洋溪人鄒聯經在上海學到修理打字機的技術,便把它帶回洋溪,開班授徒。此后,一批又一批楊家邊人開始走南闖北開拓致富路。”楊家邊村支部書記楊益斌回憶。
在楊益斌看來,文印產業之所以成為當地富有特色的地緣經濟名片,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轉移就業的支柱產業,就源自一股“抱團發展”的闖勁。
“老鄉們親幫親、友幫友,共生共榮,抱團奔赴大江南北。”在貴陽從事文印產業的楊家邊村村民楊忠偉說,靠著傳幫帶的傳統,村里的產業越做越大。
隨著產業的日新月異,楊家邊村人談文印談得最多的就是創新。“文印市場中的技術、產品和設備迭代更新的速度很快,只有不斷學習、轉型、創新,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村民楊驕斌說。
如今,楊家邊村人憑著文印產業“闖”出了一條致富路,讓小康生活不再是夢。“瞄準百億產業目標,打造中國文印第一村”,貼在楊家邊村的這句標語,清晰地說出村民們心中的豪情壯志。
靚起來的美麗鄉村
“咚咚咚……”迎著朝陽,楊家邊村荷塘邊的廣場上,村民們又敲起了楊家大鼓。在荷塘里勞作的村民楊品生停下手中的農活,黝黑的臉上露出笑容。
“每天工作8小時,一天能賺100元。”有了這片荷塘,78歲的楊品生過上了好日子。楊品生說,看著村里的變化,村民們都說,每天的日子像在“畫中游”。
楊家邊村依桐鳳山而建。桐鳳山中古樹參天,加上漫山遍野的楠竹、飛流直下的瀑布。每到炎熱夏季,各地的戶外愛好者都來此探險攀爬、溯溪避暑。
為了開發利用好這塊“綠色銀行”,楊家邊村兩委班子達成共識,發展鄉村旅游,成立龍鳳山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對桐鳳山生態旅游進行整體開發。
目前,楊家邊村70%的土地已經流轉。山上,發展特色水果產業,種植楊梅、枇杷、黃桃;山下,打造千畝荷塘,水上賞荷,水中養魚。“千畝賞荷園開園以來已接待各方游客10萬人次以上,直接門票收入達30余萬元。土地盤活后,今年村集體收入預計將達到100萬元。”楊益斌說。
美麗鄉村的打造離不開村莊環境治理。村里民主推薦德高望重的老村民當片長,將村中1080戶分為七大片區,由他們統一指揮,包片負責;將村內的綠化帶、草坪、路燈、體育器材、環衛設施等均分配到戶管理,設立責任標牌,實現全員參與管護……“包組包片,責任到戶”的發展模式讓楊家邊村的村容村貌實現華麗轉身,讓村民成為環境治理的“主人”。
濃起來的鄉賢文化
楊氏家風悠久,文脈厚重。桐鳳山腳下,楊氏祠堂巍然屹立,見證著楊氏家風的千古傳揚。
“如今,硬化公路通到每個村組,村民喝的是山泉水,村里有荷花塘,還裝了健身器材。”楊忠偉對家鄉的變化贊不絕口。
2014年,在楊忠偉帶領下,“楊家邊村愛心會”應運而生。“在外發展的楊家邊村人每年為愛心會捐款,用于大學生學費獎補和五保戶慰問。”楊忠偉說,這次他和幾個老鄉正在商討利用村里的30畝水塘投資建設一處水上樂園,助力家鄉的旅游發展。
如今,許多村民像楊忠偉一樣,從鄉村破土而出,又回歸鄉土反哺桑梓。
村民鄒勇請纓回鄉擔任村總支委員,致力美麗鄉村建設,投資1000余萬元建造大型圖文廣告公司,捐資14萬元改善當地學校基礎設施條件;村民楊驕斌為文印山莊建設投資500余萬元;村民楊慰民投資300余萬元用于桐鳳山景區建設;村民楊忠投資100余萬元用于油茶林產業開發……一批又一批村民回鄉創業、帶民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領頭雁、鄉村治理的引路人”。
文明鄉風浸潤美麗鄉村。植根于鄉村社會土壤的鄉賢文化正在激活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讓楊家邊村的小康之路更有內蘊。
(本報記者 李慧 鄒蘭斯 龍軍 光明網記者 黎夢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