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美雙方多位前政要、知名智庫專家學者、媒體機構負責人“云聚首”,在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上,圍繞“相互尊重、信任合作——把握中美關系的正確方向”這一主題在線分享各自觀點。
中美智庫媒體視頻論壇現場(論壇主辦方提供)
作為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關系將向何處去?兩國如何克服當前面臨的挑戰?一起來看論壇釋放了哪些信息。
◆ 中美關系能否走出困境重回正軌
此次論壇舉行的時間頗有深意——
49年前的7月9日,時任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期間,借機實現秘密訪華,叩開中美之間塵封二十多年的大門。
“我曾有幸親耳聆聽基辛格博士多次講述那次訪華經歷,精彩的故事總是百聽不厭,因為其凸顯了兩國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基辛格咨詢公司副主席喬舒亞·庫珀·拉莫說。
40多年后,中美關系正面臨建交以來最嚴重的挑戰。美方一些人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正不遺余力地把中國渲染成對手甚至敵人,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發展,不擇手段阻礙中美之間的聯系。
下一步,中美關系這艘已經航行了40多年的巨輪能否繼續保持正確航向?
2020年3月26日,在美國洛杉磯帕洛斯弗迪斯拍攝的華僑華人為當地抗疫所捐贈的物品 新華社發(王菲揚攝)
“的確,當前美中關系這艘巨輪的船體上有很多缺口和問題,但現在還不到放救生艇的時候。”澳大利亞前總理、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院長陸克文說。
這樣的聲音在當日的論壇上頗具代表性。
“我們有責任在當前這個關鍵時期及時糾偏,使中美關系走向正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阮宗澤說。
當日與會者中,無論是美國國務院前代理助理國務卿董云裳、前駐華大使芮效儉等曾在美國政府任職,并長期參與或研究中美事務的前政要,還是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美國國防大學、布魯金斯學會等院校或研究機構的學者,大家的一致觀點是,只要雙方都有改善和發展中美關系的積極意愿,就能夠推動中美關系走出困境,重回正軌。
◆ 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
合作,是當天論壇上的高頻詞。
與會人士認為,美國越來越突出“對華競爭”,致使雙方合作受到影響,但并不意味著競爭會取代合作成為中美關系的主旋律。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說,中美關系未來比較好的前景是形成“競合”關系,即大國良性競爭的新型關系,其中有競爭,但是可控,同時保持必要的合作。
“有種觀點認為,過去40多年里的中美關系好像只讓中國獲益,而中國現在卻反過來威脅到了美國。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芮效儉說。
2020年1月7日,特斯拉宣布在華啟動Model Y制造項目 首批中國產特斯拉汽車向公眾交付 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表示,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經濟危機等是兩國共同面臨的真正威脅,在這些挑戰面前,一味強調戰略競爭只會帶來災難性后果。
曾在奧巴馬首屆總統任期內擔任東亞和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坎貝爾建議,中美可以在低敏感的、不會引起兩國安全部門擔憂的領域,尋找機會開展務實合作,為日后解決重要戰略關切積累經驗。
與此同時,與會嘉賓認為,中美兩國應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方面開展更多合作。
董云裳表示,公共衛生是與國家利益最貼近、最緊要的領域,當前疫情肆虐,兩國顯然應該就此開展合作。
曾任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的何瑞恩表示,美中兩國應共同應對疫情,開展更多疫苗研發合作,采取適當行動避免全球經濟下滑。
“冷戰時期,美蘇尚且能放下武器,共同應對當時的衛生危機。如今,我們應立即在疫苗研發等方面開展合作,以便盡快結束這一危機。”坎貝爾直言。
◆ 人文交流的紐帶要越拉越緊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大學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為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多層次的學術理論,也是雙方政策咨詢的溝通平臺。“我們的大學應該珍惜和保護好兩國人文和教育交流合作成果。”
事實上,留學人員一直以來都是中美兩國民間交流的見證者,也是兩國民眾相互了解的橋梁。
2019年5月22日,在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參加畢業典禮時拍照 新華社記者 王迎 攝
“即使政府間關系出現惡化,兩國在教育領域還是需要繼續合作。”美籍華人、美國前駐尼泊爾大使張之香說,這是因為兩國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更多互信、合作與理解。“當其他方面停滯不前,人文交流便更為重要,一定要繼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