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西蒙(北京)
日前,“小學生研究癌癥獲獎”一事在網上被炒得沸沸揚揚。有網友發現,不久前獲得獲第34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第34屆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競賽項目一等獎的科研成果——《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竟然出自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之手。這篇論文的水平,至少達到了碩士研究生的水平,甚至是博士水平,很多人驚呼作者陳某某簡直是“天才神童”,但在輿論的火眼金睛下,網友很快便發現了其中的“貓膩兒”。
圖源: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官網
面對外界爭議,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官網發布聲明稱: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獲獎項目學生系我所研究員之子,目前已成立調查組,將對此事進行深入調查。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天才神童”的帽子掉了,輿論關于當事人“拼爹”的指責隨之而來。客觀而言,一個未成年的小學生在此事中扮演的角色恐怕是被動的,真正發揮“奇效”的還是孩子背后的家長。從公開的陳某某的實驗日記來看,他在實驗之初,還不知道“何為基因”,還是上網搜索后,才了解了常識。這些真實的記錄也暴露出做科研的漸進性——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研能力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掌握的。陳某某之所以能產出如此科研成果,恐怕與實驗日記中提到的“商量開展參與研究工作的陳老師和楊老師”有關,這兩位都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研究員。
網友最擔心與質疑的事情,終于還是發生了:別讓“拼爹”玷污科研凈土,是民眾一直以來的心愿,但總有一些被曝光的新聞,戳中輿論的敏感點與痛處。今年年初,某學術期刊主編把兒子寫的散文發在刊物上,一時間被網友嚴厲聲討,如此明目張膽的徇私做法,已經觸碰了輿論的底線,尤其是涉及到科研公正性的問題時,輿論的反應更為激烈。因此,面對這起事件,輿論依然渴望得到事件的真相,并期待調查部門能盡快給外界一個公正合理的答復。
其實,一些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望子成龍也是人之常情,但是,這些情緒不能訴諸于公權力,更不能破壞規則與程序。一些家長渴望給孩子戴上“天才神童”的光環,在“成名要趁早”的念頭下,幫助孩子鋪路,這表面上是精明之舉,實際上是在傷害孩子,更有可能引發外界質疑,甚至造成違法亂紀的惡果。
鑒于此事已經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輿論渴盼真相曝光的情緒也愈發強烈。排除當事人的行為,我們依然要追問:這樣的“科研成果”是如何一路綠燈、通過層層評審的?
從初評到終評,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保證這樣的“科研成果”能層層闖關,以至于獲獎了才被外界發現其中的問題?難道之前的評審者都沒看出問題,還是出于某些難言的理由“裝糊涂”?對此,相關部門應當盡職盡責地給予調查,并及時向外界公布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