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有個段子可能道出了大批中國網友的心聲——2020年,這條命是外賣小哥給的。
高治曉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外賣員高治曉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從側面反映出外賣快遞員對中國社會抗疫工作所做的貢獻。封面文章標題“當世界停下來”,可謂盡在不言中。
穿著各色工裝,帶著保溫箱,騎著自行車或摩托,穿梭在大街小巷……如果要評選能夠代表2020年的形象,這樣的身影一定會上榜。
不僅中國,當新冠疫情對全球不斷按下“暫停鍵”,各地外賣快遞員們的存在,緩解了多少人的狼狽和無助?奔忙之中,他們也有很多暖心或驚心的經歷,成為一本“2020年全球日志”的難忘注腳。
“不用送來了,這是為你點的”
2020年,外賣快遞員到底有多忙?
一些數據或許能提供佐證:在俄羅斯,3月底開始實行居家隔離政策時,配送員職位缺口較一個月前增加20%;在整個拉美地區,疫情暴發以來,快遞業務增長了30%。
5月25日,在俄羅斯莫斯科,一名外賣送餐員騎車經過。新華社/衛星社
“以前我每天跑35到40公里,現在每天大概跑65到70公里,有時候要80公里。”巴西快遞小哥西塞羅入行兩年,明顯感覺到今年工作強度大了許多。
大部分民眾能夠理解疫情期間配送員的不易,通常會在收到外賣快遞時多付一些小費,甚至發給他們一些祝福話語。
里約熱內盧的送餐員克勞迪奧就被一條短信感動過。當時,他剛從餐廳取餐出來準備配送,突然接到客戶發來的短信:“晚上好!不用送來了,這份飯是我專門為你點的,送給這么晚還在工作的你,希望你喜歡!”
“戰斗民族”表達感謝的方式似乎更“硬核”。7月5日,俄羅斯多家企業在莫斯科圖利斯卡婭地鐵站附近聯合豎立起一座雕像,致敬在疫情期間奔波的配送員。雕像的銘文寫著:“獻給那些讓居家隔離變成可能的人”。
俄羅斯多家企業聯合豎立雕像,致敬在疫情期間奔波的配送員。圖片來自網絡
“開門的竟然是確診患者”
除了勞心費力,疫情期間,外賣快遞小哥比以往、比很多工種面臨更大職業風險。
巴西累計新冠確診病例已逼近200萬例,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由于巴西采取輕癥患者在家隔離的措施,配送員很有可能與感染者直接接觸。
雷爾利森·羅德里格斯在送餐時經歷過這樣的“驚魂一刻”??蛻糇〉氐拈T房不愿代收,他只能上樓送到客戶家中。孰料,這名客戶是確診患者。“竟然是他本人開門收貨,這確實讓我有點害怕。”羅德里格斯說。
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街頭拍攝的外賣配送員。新華社記者趙焱攝
對經歷過“宅防疫”的廣大中國消費者來說,外賣、快遞對維系日常生活實在太不可或缺了。
“疫情期間,每天送外賣也是挺擔心的,畢竟我們這個職業,跟人接觸也多。”登上過《時代》周刊的高治曉在今年1月下旬疫情暴發后取消了回寧夏老家過春節的車票,選擇留守北京。與平時送餐為主不同,外賣員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成了米面糧油等生活物資的“運輸隊長”。
有一個訂單讓高治曉印象很深——要將一根數據線送到一個新冠治療定點醫院,對方是正在接受隔離治療的確診患者。不少外賣員接單后又因為擔心而取消。
“一想到這么多人取消就沒人能幫他,他接下來得多么無聊和無助,我就硬著頭皮買了數據線送去。在線對話中,他很感謝我。那時候,我也覺得挺溫暖的。”
“很累,但至少還能有收入”
在疫情沖擊之下,不少行業停工停產。疫情中需求旺盛的外賣、快遞行業給不少人提供了生計,但也帶來了不同的煩惱。
“為了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我必須去工作。”巴西快遞小哥西塞羅描述道,疫情暴發以來,自己一周7天不休息,每天都要工作超過12小時,但由于快遞平臺壓價,他的收入并沒有增加。
7月1日,巴西全國20多座城市的外賣快遞小哥舉行示威活動,要求提供安全防護、改善工作條件、設立最低送遞收費標準、提高收入待遇。
塔米來自菲律賓,在意大利生活,曾是一名餐廳服務生。疫情來臨,餐廳關門,塔米沒了工作,轉行干起外送。“外賣小哥的生活需要隨時在線,很累,但至少還能有收入。”
3月11日,外賣送餐員在意大利米蘭街頭忙碌。新華社發(達尼埃萊·馬斯科洛攝)
半路出家,塔米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如何避免餐食漏灑、怎么保證送餐及時……都是學問。
“數著門牌號從街的這頭走到那頭還沒找到送餐地址,那個時候最絕望。”塔米回憶說,為了送餐不遲到,自己閑下來就研究羅馬地圖。現在,他對自己所在區域的大街小巷已經非常熟悉。
列夫·列昂諾夫也是“被迫”當起配送員的。由于俄羅斯居家隔離政策,他無法繼續原來的工作,失去所有收入。今年4月,他加入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旗下的儲蓄商場網絡配送平臺,為顧客送貨。
5月16日,在俄羅斯莫斯科,一名外賣送餐員戴口罩出行。新華社/衛星社
“訂單很多,沒時間休息,周末也要工作。”列昂諾夫說,雖然很辛苦,但他每月可以賺大約5萬盧布(約合4930元人民幣)。
俄羅斯“快遞俱樂部”送餐平臺工作人員阿列克謝·別洛烏索夫介紹說,3月底,俄羅斯進入全國放假模式,民眾被要求居家隔離并限制外出,該平臺應聘送餐員崗位的人數相比2月猛增40%。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送外賣都是迫于生計。意大利大學生盧卡選擇兼職送餐的理由比較特別——出門透口氣。
5月19日,一名外賣送餐員騎車經過意大利羅馬斗獸場。新華社/歐新
當歐洲疫情最嚴峻時,意大利3月10日至5月3日實施全國“封城”,除了工作、健康問題等不可避免的需求外,建議民眾居家隔離,但養狗的人可以每天出門遛狗。盧卡不養狗,外出送餐成了他每天出門的合理理由。
“每天騎車送餐可以鍛煉身體,還能賺生活費,一舉兩得。” 盧卡說。至于個人安全,他認為,戴好口罩,做好必要防護,在“無接觸送餐”的原則下,問題不大。
無論如何,包括外賣快遞員在內,普通工作者對全球抗疫的貢獻不能忘懷。
正如高治曉說,“(登上《時代》周刊封面)并不是認可我一個人,而是對在疫情期間默默堅守的社會各行各業的一個共同認可,包括保安、保潔、社區、民警、一線醫護人員等。”(記者:趙焱、陳威華、李潔、張驍、何晨陽、謝建雯、曹檳;編輯:唐志強、王申、孫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