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近日強降雨影響,安徽省壽縣古城護城河河水暴漲,為防止河水倒灌進城內,壽縣防汛抗旱指揮部決定從7月18日12時起封堵縣城賓陽門。(來源:新華社)
城市防洪在古代備受關注,筑城墻成了古人防御洪水的重要方法。據專家考證,壽縣古城墻年代上限或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并歷經漢、唐宋、明清、民國多個時期的修繕和使用,以致今日的狀況。圖為無人機拍攝的壽縣縣城賓陽門
防汛人員往壽縣縣城賓陽門運送泥袋。
壽縣古城賓陽門與甕城內門不在一條線上,這種巧妙的設計,除了古代軍事防御上的考慮,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防洪。如果洪水沖破外門進入甕城,會因為這種設計轉變流向,從而減小對內門的沖擊力。圖為防汛人員裝填泥袋,準備封堵壽縣縣城賓陽門。
從高空俯瞰,壽縣古城宛如一座“水上之城”,為解決防洪問題,當地在筑城墻時花了不少心思。古城有城門四座,各門內都有甕城一座,門洞內皆為磚石券頂結構。城墻用土夯筑,外側砌磚,下為石基。
防汛人員用泥袋封堵壽縣縣城賓陽門。
防汛人員用泥袋封堵壽縣縣城賓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