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7月23日到空軍航空大學視察,代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向學校師生員工致以誠摯問候,向全體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致以節日祝賀。
這是習近平連續第8年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送出節日祝賀。
7月30日下午,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
不到10天時間,習近平兩次強調國防和軍隊建設,表明國防和軍隊建設在黨的領袖、軍隊統帥心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分量,同時也表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極端重要性。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富國和強軍,確保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進程同國家現代化進程相適應,軍事能力同國家戰略需求相適應。”
送上節日祝賀的同時,習近平提出特別的要求,為新時代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格局產生深刻影響,我國安全形勢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大。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為我們提供了難得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挑戰。
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努力實現我軍現代化建設跨越式發展。
如何適應國際戰略格局和國家安全形勢的變化,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始終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的重大戰略問題。
“要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全面推進軍事理論、軍隊組織形態、軍事人員、武器裝備現代化,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全面加強練兵備戰,確保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目標任務。”習近平作出一系列戰略部署。
——要同國家發展布局相協調,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貫徹我軍現代化發展戰略,擬制好我軍建設“十四五”規劃,形成科學的路線圖、施工圖。
——要堅持方向不變、道路不偏、力度不減,突出軍事政策制度改革這個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改革工作,不斷解放和發展戰斗力、解放和增強軍隊活力。
——要堅持自主創新戰略基點,加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發展戰略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加快實施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重大戰略工程,不斷提高我軍建設科技含量。
——要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健全三位一體軍事人才培養體系,創新軍事人力資源管理,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延攬各方面優秀人才投身強軍事業。
——要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戰略素養,健全制度機制,暢通戰略管理鏈路,實質性推進軍事管理革命,提高軍事系統運行效能和國防資源使用效益。
統一思想、堅定信心、鼓足干勁、抓緊工作,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藍圖必將成為現實。
筑牢人民軍隊的精神支柱
在空軍航空大學航空館,習近平察看了東北老航校精神展陳和學校建設情況展陳。習近平叮囑大家銘記光榮歷史,把東北老航校精神發揚光大。
東北老航校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創辦的第一所航空學校,被稱為“人民空軍的搖籃”。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5名空軍“一級戰斗英雄”有3人出自“東北老航校”,他們是王海、張積慧、劉玉堤。李漢、鄒炎、王天保、高月明等4名畢業學員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
70多年來,人民空軍已經從當年的“馬拉飛機”“酒精代汽油”發展成為一支由多兵種、多機種組成的現代化軍種,以“團結奮斗、艱苦創業、勇于獻身、開拓新路”為核心的東北老航校精神一直被視為彌足珍貴的傳家寶,并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和外延。
革命戰爭年代,人民軍隊孕育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特色鮮明的精神旗幟;新中國成立以后,又孕育形成了以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為代表的精神文化。
這些在長期奮斗歷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不斷激勵著勇敢的中國人民和英雄的人民軍隊攻堅克難、努力奮斗。
把人才強軍戰略轉化為發展規劃和務實舉措
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軍隊興。為戰育人,是人才強軍戰略的核心。
在空軍航空大學視察時,習近平強調,要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緊扣辦學定位,加強頂層設計和長遠謀劃,把人才強軍戰略轉化為發展規劃和務實舉措,落實到辦學治校各領域和全過程。
習近平始終高度關注部隊官兵的兵之初。2013年11月28日上午,習近平冒著嚴寒來到原濟南軍區兵種訓練基地,實地察看軍區直屬隊新兵團訓練情況。習近平叮囑基地領導一定要把訓練基地辦好辦出特色。
每一名官兵要擔當強軍重任,必須扣好軍旅第一粒扣子,邁好軍旅第一步,把兵之初搞扎實。
思想政治建設是我軍的根本性建設,政治工作永遠是我軍的生命線。
在空軍航空大學視察時,習近平指出,要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確保學校各項工作都堅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在建軍93周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習近平的殷切囑托再一次為強軍興軍指明前進方向,注入強大動力。
策劃:李宣良 霍小光
監制:車玉明
統籌:王敏
主筆:梅世雄
視覺|編輯:郝曉靜 李恒
新華社國內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