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位于我國西北內陸,六盤山和賀蘭山分別矗立其南北兩端。寧夏南部是干旱少雨的黃土高原,北部同時被三片沙漠包圍,穿行而過的黃河孕育出富庶的“塞上江南”。
在幾十年接續奮斗的歷程中,有這樣一段關于“東西部省份扶貧協作”的故事,被口口相傳。
1996年,我國確定東部13個比較發達省市與西部10個省區“結對”幫扶。福建“結對”的是寧夏。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擔任福建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主抓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
寧夏南部的黃土丘陵區,曾有一片“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俗稱“西海固”,由西吉、海原、固原等多個貧困縣共同組成。
1997年,習近平第一次帶隊來到西海固,被當地百姓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貧困狀況深深震撼。
那次考察后,習近平下決心推動福建與寧夏對口幫扶。在福建援助資金支持下,西海固打井、建水窖,讓百姓用上干凈的水;把坡地改為梯田,發展馬鈴薯產業,帶動百姓勞動增收;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
習近平親自為移民村命名“閩寧村”。
習近平曾說:“閩寧村現在是個干沙灘,將來會是一個金沙灘。”
多年來,福建和寧夏一棒接著一棒干。黨的十八大以來,借助福建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結合當地特色,發展葡萄、枸杞和養殖等特色產業,閩寧村脫貧致富走上了“快車道”,逐步發展成了閩寧鎮。如今,閩寧鎮已開發出種植、養殖、勞務、光伏、旅游等多個特色產業,常住居民6.6萬多人。2019年,全鎮人均可支配收入13970元,貧困發生率降為0.197%。
昔日的干沙灘果真蛻變為繁榮富裕的“金沙灘”。“閩寧模式”,逐漸成為我國東西部協調發展的成功樣板。
區域協調發展,一直植根于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如何做長欠發達地區這塊“短板”?他曾專門撰文談及此事,并引用經濟學中著名的“木桶理論”進行論述——
“一只木桶的裝水容量不是取決于這只木桶中最長的那塊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能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既需要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更需要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發達地區要發揮自身優勢,盡力幫助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
2020年6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
在我國地理學界,有一條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
由東北向西南,“胡煥庸線”貫穿我國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大地。以此為界,東南地區人口密集,西北地區人口稀疏,直觀反映出我國區域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如何更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的一件大事。
經過深入調研考察、廣泛討論研究,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其中,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
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離京考察便來到廣東,他希望廣東聯手港澳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2018年10月,總書記又來到廣東,強調要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廣東改革開放的大機遇、大文章,抓緊抓實辦好。
2014年2月,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要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并對京津冀協同發展進行具體部署。
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強調一定要從整體出發,樹立“一盤棋”思想,把自身發展放到協同發展的大局之中。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他指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同時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必須長期堅持下去。
2018年11月,習近平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并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
…………
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建“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主要空間形式的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不斷向更加均衡、更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2021年,我國即將開始實施“十四五”規劃。“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
新的五年里,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區域經濟布局將逐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將邁出新的步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